伊犁新闻网 >观点时评
“一口水也没喝上”的扶贫问题出在哪儿?
来源:伊犁新闻网     点击:
字体:
分享到:
编辑:邹文辉       2017-12-27

前些天,微信上的一位好友在朋友圈颇为感慨地写道:“扶贫一天,饿得前胸贴后背,真不知该如何描述心情。算来扶贫也两年了,到目前为止,入户无数次,资助也不少,但是连扶贫对子家的一口水也没有喝上,真不知是哪里出问题了。”

此话一出,立刻引来了很多朋友的回复。笔者看过之后也不由陷入了深思,问题究竟出在了哪里?

按照常人的想法,我去你家扶贫,给你带去了礼物,资助了钱物,还为你家干了农活,每次去给口水喝应该不是个问题,可以说是最低要求了。但现实情况是,有一些人尽管去了十多次,却连一口水都没有喝上。贫困户不近人情的做法,难免会让帮扶干部忍不住发牢骚抱怨一番,从这个层面上讲,他们的心情可以理解。

然而,如果再进一步思考,原因还是要从帮扶干部身上查找,正所谓解铃还须系铃人。

笔者也有扶贫对子,因为各种原因,每次去待的时间都不是很长,当天去当天返回。这种扶贫效果,自己现在想想都感觉有点愧疚。在很多地方,帮扶脱贫工作似乎形成了一种模式,一些干部按照要求来到贫困户家中后,没说上几句话,就迫不及待地掏出手机或照相机,摆出漂亮的姿势和贫困户家人一起合影,有双手紧握在一起的,有递上礼物的,有和贫困户边聊天边在本子上记录的,还有在院子里干农活的……合影完毕,寒暄两句,这次帮扶工作也就差不多结束了。每次扶贫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曾经有媒体报道称,帮扶脱贫给一些贫困户留下的最深印象竟然是干部来一次照了好多相。有人说单位有规定必须拍照,拍了照能证明自己来过了,他们这样做是在完成任务。

完成任务本没有错,只不过帮扶干部如果把扶贫当成例行公事,就会变得敷衍塞责、应付了事,干部下去后不是真心实意地帮助贫困户寻找致富门路,送去贫困户急需的致富信息,想方设法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而是变成了作秀,喜欢做表面文章,这是典型的形式主义扶贫。群众看在眼里,记在了心里,这样做不仅不能密切干群关系,反而引起群众的反感。对贫困户来说,送钱送物都不是主要的,每户贫困家庭的致贫原因都不相同,找准致贫根源很关键,只有找准了“病根”才能对症下药,从根本上摆脱贫困。

群众在我们心里的分量有多重,我们在群众心里的分量就有多重,这话谁都会说,但做起来得要下一番苦功夫,需要我们根据贫困户家庭的实际状况,想办法、出点子,有针对性地制定低保兜底、教育帮扶、生活慰问、医疗救助、转移就业、庭院经济等帮扶措施,帮助贫困群众真正走上致富之路。

当前,脱贫攻坚进入关键时期,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艰苦努力,帮扶干部只有带着感情真心帮扶,才能把贫困户的心焐热,进而把他们的内生动力激发出来。从这个意义上说,精准扶贫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帮扶干部要以行动而不是作秀来赢得贫困户的信任。

难怪当“一口水也没有喝上,真不知是哪里出问题了”的感慨发出后,马上有人回复说是去得太少了,还有人说工作不到位,更有人说你把人家当亲戚,亲戚把你当人家,话语不留情面,一针见血,句句戳中要害。

曾经有一位领导说起他鉴别乡镇干部工作作风的好方法,除了听干部怎么说,还有一个直观的指标,就是看这名干部入户时“农民的狗咬不咬”。有的干部汇报工作头头是道,入户时狗吠不止,对这样的干部就要打个问号。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脱贫攻坚工作要实打实干,一切工作都要落实到为贫困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上,切实防止形式主义,不能搞花拳绣腿,不能搞繁文缛节,不能做表面文章。近日,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强调,纠正“四风”不能止步,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扶贫中的形式主义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已经到了非刹不可的地步了。

无论时代怎么变,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没有变,也不能变。干部能不能走到群众身边、走进群众心里,永远都是赢得群众信任的关键。群众就是一面镜子,镜子是不会说假话的,你怎么对待镜子,镜子就怎么对待你。你离群众远远的,尽管时不时作秀一下,镜子也仍将远离你。干部只有真正成为群众的身边人,常见、常聊、常惦记,才能经得起“狗咬不咬”这个最朴素、最直观的检验,也才能成为贫困群众最需要的帮扶干部。

我们期望那些下去扶贫时一口水也没有喝上的干部能知耻而后勇、知不足而后进,努力做到进得了门、说得了话、交得了心,化解百姓心愁,打开百姓心结,敞亮百姓心灵,百姓自然就会把你当成自家人,这时候不会再有一口水也没有喝上的困惑了。(刘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