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犁新闻网 >观点时评
用红色文化厚植高校学生爱国主义情怀
来源:伊犁日报     点击:
字体:
分享到:
编辑:张东       2021-11-24

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各级党委、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党组织都必须紧紧抓在手上。新时代高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启智润心,用红色文化厚植高校学生爱国情怀,努力培养信念坚定、勇于担当、甘于奉献、敢于斗争的时代新人。

一、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发挥红色文化的育人作用

育人是高校教育的根本,高校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检验高校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准,贯穿到育人的全过程。立德,就是要坚定理想信念,树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时代责任感;树人,就是要学习现代科学文化知识,能够担当新时代新使命,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伟业的可用之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发挥好红色文化的育人作用。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形成的先进文化,是激励中华儿女不畏艰险、攻坚克难、接续奋斗的精神动力,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

红色文化中见证着“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真理,昭示着“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真谛,高校开展红色文化教育,是对青年一代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有效途径。

红色文化渗透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革命文化,凝聚着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和百折不挠、顽强奋斗的政治品质,在高校开展红色文化教育,是引导青年一代传承红色精神、在新时代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需要。

红色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的精神。在大学生中开展红色文化教育,是弘扬以艰苦奋斗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引导青年一代脚踏实地、干事创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

二、深入挖掘红色资源,打造红色文化教育基地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伊犁各族人民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共同保卫和建设边疆,留下了许多珍贵的红色文化,书写了许多红色文化故事。为充分发挥这些红色文化资源的育人作用,伊犁师范大学深入挖掘,打造了“两园两廊两基地一云端”红色文化教育基地。

红色文化教育基地以模块化建设为特色,将红色文化主题以“园”“廊”等形式,建设在学生宿舍楼前、亭台休息区、学校主干大道两旁等地带,一步一景。以地域特色、爱国爱疆、兵团屯垦、民族团结为基本内涵,采取文字和图片形式,生动、直观地展现在学生眼前,将凝结着伊犁各族人民守边的决心、兴边的信心和固边的恒心内化于学生心中。

整个校园的红色文化资源不仅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象化,而且营造了红色氛围,在弘扬传承红色文化、激励学生爱国主义等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三、大力弘扬红色文化,激发青年学子的爱国热情

伊犁师范大学紧紧依托学校红色文化教育基地,让大学生置身革命岁月的历史长河里,让大学生理解、弄懂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厚植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切实加强高校红色文化育人的实效性。

一是红色文化宣讲,点燃爱国热情。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及全校思政力量组成的宣讲团,在红色文化教育基地面对面解说革命历史、红色故事,将红色文化资源与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联系起来,使学生真正认同、自觉内化新时代爱国主义的基本内容和精神内涵,从而践行爱国主义。

二是利用现代传媒技术传播红色文化,弘扬爱国精神,激发爱国热情。该基地充分利用现代传媒技术,扩大红色文化的传播途径,细致再现新时期新疆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建设新疆的红色历史事实,加深学生爱国爱疆情感。

三是活跃校园红色文化氛围。鼓励学校师生围绕红色文化基地开展形式多样的红色文化活动,结合校园文化建设,全方位传播校园红色文化,营造爱国主义氛围。

四、让红色文化入脑入心,厚植高校学生爱国主义情怀

伊犁师范大学多措并举,丰富学校红色文化教育基地的精神内涵,使之成为增强高校学生爱国情怀的有力支撑点,产生令人满意的育人效果。

一是提高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学校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凝聚了中华民族内在的精神追求、价值准则和行为方式,凝结了革命时期的精神品格、政治理想和道德精神。学校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引导学生积极应对各种挑战,抵御各种风险,积极引导高校学生认清自己的“根”和“魂”,不断从红色文化中汲取道德滋养和文化精髓,从而有效提高师生的思想道德素养,构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是增强了学生的“五个认同”。学校红色文化教育基地以爱国爱疆和民族团结进步为精神内源,铸牢高校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进学生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增强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三是提高学生自觉维护国家利益的意识。学校红色文化教育基地以红色文化精神为基础,牢固树立高校学生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和文化观,提高自觉维护国家利益的意识。

伊犁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钱俊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