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犁新闻网 >科教文卫
【留住文化根脉 守住民族之魂】记者探访伊犁特色博物馆 感受历史文化魅力
来源:伊犁日报     点击:
字体:
分享到:
编辑:张东       2022-05-20

博物馆不仅是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的重要机构,而且是历史文化和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在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在增进各民族之间的了解中发挥着重要作用。5月18日,本报记者走进伊犁州两座具有地方特色的博物馆进行实地探访。

记者首先来到位于伊宁市江苏路的汉家公主纪念馆,该馆占地10亩,是“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20年,江苏省对口支援伊犁州前方指挥部投入710万元援疆资金,对汉家公主纪念馆进行了全面提升改造。改造后的汉家公主纪念馆由张骞展厅、汉家公主展厅、汉文化体验区、文创展厅组成,馆内展陈内容更为丰富。伊宁市汉家公主纪念馆是为了纪念刘细君、刘解忧两位汉室公主,改造提升完开馆以来,已接待参观者达2万余人次。

伊宁市市民海赛尔·亚生江参观了汉家公主纪念馆后感慨地说,通过参观进一步加深了对悠久的中国历史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的了解和认识。

来自青海海东的游客李立木宽一边参观一边拍照留念,他说:早就听说过汉家公主的故事,今天有幸来参观汉家公主纪念馆,感觉到这里的展陈丰富,作为年轻一代,就应该多了解历史、学习历史,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心灵深处。

伊宁市汉家公主纪念馆讲解员迪丽胡玛尔·艾尔肯负责馆内日常的文物讲解工作,在她看来,博物馆肩负着追寻历史、传承文明的重任,她每天仍在加紧学习,力争让自己的讲解内容更有贴近性、更有力量。

迪丽胡玛尔说:汉家公主纪念馆改造提升后,以最新的面貌迎接着当地群众和八方游客,让各族群众和游客,能够更直观地体会汉家公主的这段历史。

走进伊宁市六星街历史与民俗文化陈列馆内的亚历山大手风琴珍藏馆,这里展出了分别来自全世界27个国家的800多架材质、音色、形状、大小各异的手风琴,它们静静地诉说着属于自己的故事……

亚历山大手风琴珍藏馆正在演出。 赖宇宁 摄

亚历山大手风琴珍藏馆是目前我国规模最大、藏品最多、产地最广、年代最久的个人手风琴珍藏馆,是酷爱手风琴的亚历山大·谢尔盖维奇·扎左林用了40多年收藏的。

在亚历山大手风琴珍藏馆里,最古老的手风琴距今有将近200年的历史,这些手风琴不仅有着自己的历史故事,也成为六星街各族群众的美好记忆。对于能歌善舞、喜爱音乐的伊犁人来说,手风琴经常出现在婚礼、聚会等场合,见证着各族群众相亲相爱、互帮互助的温情时刻,也见证着六星街这个音乐小镇的发展和进步,目前,亚历山大手风琴珍藏馆开馆以来,已接待游客100多万人次。

来自浙江杭州的游客汪丁鼎说,到了博物馆之后,感觉非常震撼,映入眼帘是不同样式的手风琴,从来没见过这么多手风琴,杭州有雨伞博物馆、剪刀博物馆,都是非常专业的,这里的手风琴博物馆,同样是非常专业的博物馆。伊犁给他印象最深的就是地方特色浓郁,亚历山大手风琴馆地方特色十分鲜明,很值得一看。

伊宁市政协副主席、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党组书记苏娉介绍,伊宁市从2018年开始规划建设六星街民俗文化陈列馆,亚历山大手风琴珍藏馆,2019年3月落成,5月正式开放,几年来,这个特色馆成了六星街创建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的一个亮点,伊宁市将发挥好特色博物馆的力量,让六星街的特色文化能够显示出独特的魅力,让田园城市风情小镇六星街具有更大的吸引力、更高的知名度。(记者 马承璐 韩莎莎 通讯员 张亮)

部分文物介绍:

青铜武士俑

从先秦至秦汉时期,在广袤的伊犁大草原上生活着很多游牧部落,他们创造了伊犁早期独特、绚烂的历史文化,塞人、大月氏、乌孙等人陆续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历史文物,其中青铜器、陶器可谓首屈一指。今天我将为大家介绍几件这一时期极具代表性的珍贵文物。

塞人,我国史书称作“塞种”,西方文献称谓“斯基泰”,古波斯史籍称作“萨迦”等。秦汉之际的伊犁河谷、和田等地,生活着很多头戴尖顶毡帽的塞人。1999年8月,伊犁州巩留县征集了一件青铜武士俑,俑的下肢残缺,残高21.5厘米,头戴毡制尖帽,方圆脸,双目圆睁,鼻梁高耸,八字胡,挺胸阔背,在他的双肩上有配饰,上身着束腰紧身衣,胸前还挽着一领结,腰间系腰带,双手紧握向前伸出,从装束和姿态可见,这尊铜像应该是武士形象,鉴于塞人常年征战、游牧的生活形态,这尊青铜武士像的双手造型被人们推测为驾车或驾马,武士铜像虽然体积不大,但是造型逼真,神勇之气非凡。

青花凤首扁壶

青花凤头流扁执壶,亦称“青花凤首扁壶”,系我国元代景德镇窑名瓷,异常罕见,由于其造型独特别致,国内文物界称之为“元代瓷器中的精品”。1998年9月出土于霍城县芦草沟镇西宁庄村,是该村村民马忠在其农田耕作时偶然发现的。该器物胎骨洁白,通体施白釉,釉质莹润,釉色白中泛青。壶身为扁圆形,细颈小口,椭圆形矮圈足稍外撇。器物通高18.4厘米,口径4.3厘米,厚7厘米。壶流作凤首,执手卷曲作凤尾,腹部上部通体绘制展翅飞翔的凤凰,下部为缠枝牡丹纹,口沿及足壁绘制回纹。青花色泽凝重鲜丽,有晕散现象,浓重处形成黑色结晶斑,触摸之有凹凸感。整个器物采用装饰和造型融为一体的艺术技巧,造型奇特,别致新颖。

《黄金宝藏——伊犁波马古墓出土金银器展览》简介

1997年10月,位于伊犁昭苏县波马的古墓葬出土了一批金银器和织物等重要文物。其中金银器制作精良,并镶嵌有大量红宝石、红玛瑙等,品质之贵重、工艺之华美均属罕见;织物中的缀金珠绣工艺复杂,巧夺天工。这批珍贵文物,充分地反映了古代东西方文化的融汇发展;对波马金银器的研究,对于正确阐明新疆的历史文化以及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的形成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黄金宝藏——伊犁波马古墓出土金银器展览》展出文物31件/套105件,但文物品级之高、数量之多、制作工艺之精湛,大量使用红宝石,均为过去所不见。可以说它们是新疆地区考古发现的第一批高级金银制品,这一件件具有稀世价值的文物对新疆考古文化,尤其是向来被视为游牧民族生产、活动理想舞台的伊犁河流域考古文化研究,以及对我国古代金器制作技术和审美方面的研究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波马黄金宝藏隐藏着太多的秘密,留给我们太多的想象空间,对它的研究、讨论、争论恐怕还得继续下去,让我们继续期待吧!

镶嵌红宝石金盖罐

镶嵌红宝石金面具

镶嵌红玛瑙虎柄金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