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犁新闻网 >科教文卫
让传统艺术富有童趣
来源:伊犁日报     点击:
字体:
分享到:
编辑:古利旦·马合沙提       2023-06-09

以创新形式在校园普及推广非遗文化

让传统艺术富有童趣

□文/图 本报记者 杨静怡 孙艺男

非遗的每一次精彩亮相、每一次引人瞩目,既是中小学师生对技艺之美、匠心之美的再认识,对传统之美、生活之美的再感知,也是感悟中华文脉、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

伊犁巴郎变身舞狮少年

鼓声响起,队员们配合默契,狮身灵活晃动,狮首上移下摆,动作犹如翻江倒海,矫健跃进!6月5日,记者在伊宁市第15中学欣赏到了舞狮团队的精彩表演,既有北狮的威严帅气,又有南狮的活泼可爱,南北舞狮别具一格又相融契合。

舞狮作为中国传统民间艺术已有2000多年历史。现存狮舞分为南狮、北狮两大类,南狮具有较多的武功高难技巧,神态矫健凶猛;北狮娇憨可爱,多以嬉戏玩耍为表演内容。根据狮子假型制作材料和扎制方法的不同,各地的狮舞种类繁多,异彩纷呈。

非遗 伊宁市第十五中学  锣鼓    孙艺男摄A (1).jpg锣鼓表演

能在一所校园里看到舞狮表演,多少令人感到惊讶与喜出望外,从学生们开心的脸上,能看出他们对舞狮文化的热爱。

“老师你看,南狮的眼睛可以动,北狮不行,它老了……”小队员阿布都拉·热合曼江打趣地向记者介绍。两名小队员同披一件金黄色狮子服,一个舞动头部,另一个舞动身体和尾巴。他们熟练配合,南狮摇头晃脑,伴着鼓点节奏忽闪忽闪着一双大眼睛,呆萌中透着灵性,好不可爱。

对于这些学生来说,舞狮并不陌生。两年前,舞狮社团由该校党支部书记王彦强创建,当时他去内地学习,看到内地不少学校都有舞狮社团,就立即购置了舞狮服装及道具,回来便积极号召学生们参与。“当时孩子们对舞狮不了解也没有兴趣,一个报名的都没有。”王彦强回忆说。后来,通过视频及图片的大量宣传,孩子们认识了舞狮,并渐渐喜欢上了舞狮,每个年级都有不少学生踊跃报名。老师们希望这里的孩子能开阔视野,真正接触、了解、传承舞狮这一中国传统民间艺术。

非遗 伊宁市第十五中学 舞狮    孙艺男摄 A.jpg

威风凛凛的南狮

马步、麒麟步、展步、摆步、金鸡独立……一系列动作都需要小队员们精准掌握,这便离不开日复一日的刻苦训练。作为非遗项目,舞狮不仅有着深厚的文化意义,同时也是一种非常受欢迎的文体娱乐活动。舞狮社团辅导教师尹庄子介绍,队员们将所掌握的动作进行自由衔接,并在表演基础上加入高难度动作。舞狮不仅需要展现出灵活多样的动作,还需要表现出夸张逼真的表情,这可以让观众更加容易沉浸在表演中。“我在网上查阅资料学教程,再教授给孩子们,这一过程中我也在接受传统文化的洗礼与熏陶。”尹庄子笑着说。

“鼓点响起,我们就要做头雄狮。训练时我们看不见外面,弓着腰背只能紧跟狮头的步伐,但我一点不觉得累!”学生艾孜买提·亚库普江说。舞狮需要多人协作才能完成,因此队员间需要具备良好的协作能力和沟通技巧。在学习传承发扬舞狮文化过程中,激发了各族师生的集体意识,增强每个人对中华文化和爱国主义精神的认同,形成强大的凝聚力。

非遗 巴彦岱中心小学 京剧    孙艺男摄A (1).jpg京剧演唱

当狮子舞起来那一刻,中国人的基因就动了!该舞狮社团的表演每每出场都会博得热烈的欢呼与掌声。伊宁市第15中学将“舞狮”、山西的“威风锣鼓”两项非遗项目融入到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并将继续努力推广和传承这些古老而美丽的艺术形式。

威风锣鼓震校园

手起槌落,绵延数千年的旋律从指间倾泻开来……6月5日,雄浑的鼓声、厚重的锣声、清脆的镲声交相呼应着从伊宁市第15中学操场上传来。

只见威风锣鼓社团的40名学生身着艳丽的服装,动作整齐划一,鼓声如雷、钹声清脆、锣鸣镗镗,整个表演酣畅淋漓、威武霸气,场景十分壮观。

非遗 巴彦岱中心小学 京剧    孙艺男摄 (3).jpg

学习京剧脸谱知识

山西的“威风锣鼓”距今已有4000年历史,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威风锣鼓是由鼓、锣、铙、钹组成的四个声部合奏形式。四个声部各自独立,有分有合。不管出现哪个声部,鼓是核心,贯穿始终。它以连续击奏为主,其节奏稳健,强弱分明,声震长空,引人入胜。

操场上,辅导教师尹庄子跨开双腿,挺起胸膛,双手各持鼓槌,鼓槌以均匀的力度、速度落在鼓面,鼓声响彻。队员们跟随着老师给出的节奏不断击打,时而激昂、时而舒缓。训练时,锣、鼓、镲会进行分合训练,“分”是避免相互干扰而影响训练,“合”是做到各种乐器演奏时的和谐统一。

尹庄子介绍,威风锣鼓是今年纳入学校特色社团活动中的。它可不能盲目地去练习,需要队员掌握基本乐理知识。在熟识鼓谱后,老师才会分发乐器,传授威风锣鼓的打法和技巧。在此之前,学生们对临汾和晋南威风锣鼓知之甚少。在听完理论课后,他们不由对这种艺术形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情不自禁地摆弄这些陌生的乐器,摸索着去敲打。

经过几遍练习,队员乃孜热·尼加提和其他队员一样额头沁出了细密的汗珠,却不说累。“参加威风锣鼓社团让我开阔了眼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了更多的了解。”乃孜热说。“威风锣鼓声响雄厚很有力量,我非常喜欢。”队员木哈买提·阿不都热合曼笑着说。队员对手里的乐器爱不释手,就算是原地休息也会相互切磋,提升敲打技巧。

非遗 伊宁市第十五中学  锣鼓    孙艺男摄A (5).jpg

威风锣鼓

从队形变换、击打方式、节奏把握等方面,队员们逐渐由一个新手变成鼓手舞者。目前,威风锣鼓队的队员们在教师的带领下,精心排练队形、刻苦学习鼓谱,锣鼓队的表演已初具雏形。

该校党支部书记王彦强希望丰富的社团活动能将孩子们吸引、凝聚到学校,为师生营造浓厚的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氛围。他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每一位中华儿女的必修课。”

今后,该校将继续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和喜爱多姿多彩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各族师生的心凝聚在一起,给师生搭建展示自我的舞台,将学校的品牌特色发扬光大。

国粹润童心

京剧有传承

每周五下午,伊宁市巴彦岱镇中心小学校园里就多了一股浓浓的国粹韵味。这边浅声吟唱“清早起来菱花镜子照”,那边传来稚气十足的“驸马不必巧言讲”。京剧社团的孩子们一张张小脸发着光,跟随京剧老师一板一眼地唱着。

京剧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凝聚了中华传统美德、民族智慧和艺术精华。但“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伊宁市巴彦岱镇中心小学“小梅花京剧社团”成立于2018年3月,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喜爱京剧表演的各族学生,社团现有成员40人。

“我很喜欢京剧!”小学员苏丽娅·沙吾提江说,她唱起《梨花颂》有模有样;小学员伊力旦·阿卜杜黑力唱起《说唱脸谱》中的“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 战长沙”字正腔圆、底气十足,赢得老师、同学的连连称赞。

非遗 伊宁市第十五中学 舞狮    孙艺男摄 A(2).jpg

学习舞狮技艺

社团里的不少老学员,都是从一年级就开始跟着京剧社团辅导教师伊丽努尔·阿卜杜热依木学习,“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如今学员们唱念做打、一招一式已经有模有样。学习京剧,不仅提升了他们的艺术素养,同时也加深了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热爱。

伊丽努尔介绍,“小梅花京剧社团”从了解京剧常识入手,练习京剧发音技巧、学唱京剧名段、排演京剧节目、拓展各种京剧知识,让学生们充分体验京剧艺术独特的美、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社团先后排练了《说唱脸谱》《红灯记》选段、《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梨花颂》等京剧节目,让学生能熟练演唱。京剧社团活动为该校实施素质教育、构建美德校园,开辟了一条成功之路。

非遗的活力在于传承创新。作为教师的伊丽努尔早已被国粹魅力所感染,她说:“我母亲非常喜欢唱京剧,我从小受到熏陶也逐渐喜爱上京剧表演。如今当了老师,这份爱好成为我潜心钻研京剧的动力。”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弘扬京剧并传承下去,让这里的各族青少年儿童认识且爱上京剧。

京剧进校园,绝不能仅仅停留在学唱的层面上。因此,学校需关注和挖掘课程的人文特质,注重引导学生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京剧艺术,在语文、美术、音乐等学科课堂上也能看到京剧元素的渗透。

如今,皮黄声声满校园。悠扬的京腔京韵中,分明是一颗颗京剧的种子落地生根的声音。这里也许培养不了一流京剧演员,却能培养一批对传统文化产生热爱的京剧观众和了解京剧知识的传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