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犁新闻网 >科教文卫
一片丹心献科研 惟愿少年扬帆起
来源:伊犁新闻网     点击:
字体:
分享到:
编辑:贾孜拉·博拉提拜       2023-09-19

一片丹心献科研 惟愿少年扬帆起

年近七旬退休教师袁德生40余载追逐科技强国梦


8月下旬,一条关于67岁退休物理教师带着38名学生乘坐62小时硬座、从新疆伊宁市赴辽宁沈阳市参加全国青少年劳动技能与智能设计大赛的视频上了热搜。比赛结束后喜讯传来:这位老教师带的团队荣获1个一等奖、10个二等奖、3个三等奖,38名学生全部获奖。

众多网民被这位老教师传递出的仰望星空的信念、脚踏实地的努力深深感动。

全国各地的网民纷纷留言:“这才是耕耘者”“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给这位老师点赞”……

9月15日,记者见到了这位身材偏瘦、虽戴着一副高度近视眼镜却眼神坚毅、与人说话时语气坚定的“网红”,他就是伊犁州技师培训学院物理与机电专业退休教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袁德生。

潜心科技创新的“长征路”

袁德生打小就对自然科学有着浓厚的兴趣。上小学时,他能读懂哥哥初中物理书中的相关理论知识,并能按照图示制作出成品物件。上了初中,他沉迷于发明创造,对深奥的制造原理感到困惑时,冷不丁提出的问题时常难住老师。

“那时,我自己找资料,再不停地实验制作。当时能找到的资料非常有限,试错成本很高。”袁德生说,小时候他常因寻找制造原料“搞破坏”,拆个喇叭、卸个钟表,为此还挨了不少揍。好在读书、查资料为他积累了大量科学知识,不停做实验增强了动手动脑能力。 

初中物理书解决不了的问题,袁德生就去借高中物理书从中寻找答案。相关书籍读得多了,袁德生却有了新的困惑——“老师,这些书上的欧姆定律、胡克定律都是用外国科学家名字命名的,为啥没有咱中国科学家的名字?”

……

老师轻拍着少年袁德生的头解释:“咱们国家的自然科学发展慢,科技创新能力和发达国家比还有差距……”

20230916000438_c772e13a8c6270715cc7f0e2354acfd5c27819a2.jpg

图为袁德生(中)带着学生们做实验。

“我也要当科学家,总有一天,我也要用中国科学家的名字去命名某个定律。”自此,袁德生为实现心中默默树立的目标踏上了科技创新的“长征路”。

工作后,他如愿当上了物理教师,课余时间就钻研物理知识、做实验、搞发明创造。

“我从不迷信课本,当物理教师要会创造新技术。”袁德生说,平时他的脑海里一直装着各种问题,一有灵感就动手去做。1991年,他设计制作的中学广播教学线路被自治区电化教育馆向全疆中小学校推广。此后,他的“巧妙测量空气密度的方法”“平抛轨迹实验”等物理实验仪器在国际物理教师学术会上被推广。

一时间,袁德生拼劲更足了,他的创新作品得到了认可,他越来越觉得这份“坚持”值得。

从上世纪90年代袁德生在物理学术界崭露头角后,他愈发热爱发明创造。这些年他还获得了包括“水塔全自动控制器”在内的两项国家专利,获国家各类科研成果一等奖12项,有34项科研成果被清华大学数字图书馆收藏,破解物理实验难题6项。他在中国科技核心刊物发表相关论文60余篇。

袁德生在全国物理学术界名气响当当,他的梦想实现了。

点燃科技创新火种的“引路人”

“别说坐62小时硬座,如果没有条件要走着来,那我们也‘非来不可’。”袁德生神情坚定地对记者说为什么这么做,“我想让孩子们多见世面、少走弯路,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我小时候没有人指引,一路走来跌跌撞撞,吃了很多苦。”袁德生说。

为了让更多孩子早点接触科学、热爱科学,袁德生退休前只要有时间,就到伊犁州的幼儿园、中小学校做科学辅导教师,带着孩子们一起探索科学的奥秘。

伊犁州红旗幼儿园里的孩子们很喜欢袁德生爷爷的到来,他的课堂就像魔术表演:一根塑料棍用动物毛皮摩擦几下,就变成能吸起一堆小纸屑的“魔法棒”;一个去壳的熟鸡蛋在他的手中摆弄几下,就能完好无损地“钻”进比鸡蛋本身小很多的瓶口里……这些有趣的小实验吊足了孩子们的胃口。

在中小学生的科学辅导课上,袁德生带着孩子们一起做实验,他总是鼓励孩子们奇思怪想、搞“破坏”。

“许多看似神秘的实验,你只要不厌其烦地动手去做,就会体验到认识事物原理是由简单到复杂、由复杂到简单的过程。”袁德生说,“有些东西并不是非要科学家去研究发明,只要肯动脑筋、多思考,谁都有可能成功。”

越来越多热爱科学的青少年成了袁德生的“追随者”。他们跟着袁德生一起做实验、撰写科技论文,在他们心中也有了一个远大的目标,那就是一年又一年坚持科技创新向着诺贝尔奖前进。

在小实验室里重现“大宇宙”,把高压电“搬进”小小实验室,还有神奇平衡器、叶片发电机、自制播种机等诸多他带着学生们奇思妙想的作品。在袁德生的实验室,一道道难解的物理题被一一破解。去年,他的高压电“搬进”实验室这项技术破解了国内机电界的大难题。今年,他与学生们设计并制造的火枪技术、“有光灭无光亮”、“有光亮无光灭”的电子技术教学与培训电路已申报国家专利。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我的学生们日后一定比我强。”袁德生说,他获得了自治区第四届科学技术普及奖,而他的学生窦诗淳刚上初二就获得了自治区第六届科学技术普及奖。

如今,袁德生的学生已有48人在国家科技类核心期刊上发表科技论文;他的学生蒋帅在大学二年级时就获得实用新型专利证书;在2021年由中国科学院大学举办的第八届国家级创客大赛中,袁德生带领的学生团队用废旧材料制作设计的作品被誉为全国唯一一支用捡来的垃圾获得一等奖的团队;在2022年第九届国家级创客大赛中,袁德生带领的学生团队荣获4个一等奖、5个二等奖;在今年首届全国青少年劳动技能与智能设计大赛全国决赛中,他的38名学生更是全部获奖。

托起青少年的“强国梦”

年近七旬退休教师带学生坐62小时硬座参加大赛的新闻刷屏后,众多媒体蜂拥而至。

“我从来没有接受过这么多媒体的采访,在这条教育创新的路上从来没有如此‘热闹’过!如果能通过这样的方式把我们的教育模式、科技创新理念传播给更多教育工作者和孩子们,我愿意干到老死,我愿……”忽然,他哽咽了,泪水从他眼眶顺着脸上的皱纹滑落……

“祖国要强大、科技要创新,需要从娃娃抓起,这是当下迫在眉睫的事,我们没时间再等了。”袁德生说,“我们要保护好孩子的好奇心,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可这光靠我一个人的力量不够。”

2019年,国家级袁德生机电技能大师工作室正式挂牌后,时年63岁的他选择冲锋上阵。

此后,伊犁州依托该工作室成立了伊犁职业技术教育杂志编辑部,为全州提供了一个技术传播探讨的平台;成立了自治区级优秀机电教学团队,该团队由伊犁州机电核心企业家和伊犁州优秀博士、硕士、高校教师组成,旨在通过示范、引导,培养更多专家型人才。为引导青少年从小学科学爱科学,在伊犁州科协成立了伊犁州青少年科学工作室,在伊犁州教育系统成立了伊犁州红旗幼儿园“袁德生科学工作室”。为推动群众学科学、破迷信,还在伊宁市艾兰木巴格街道办事处环城北路社区设立“袁德生科普工作室”。

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小学生能给大学生上物理课不再是“新闻”,普通人也能发挥聪明才智进行科技创新的意识被大众接受。

“我们要终身努力争取获诺贝尔奖,我们完不成,我们的下一代要接着努力。”说这话时,袁德生眼神坚定又自信。

学生家长孙蕾说:“袁老师身上有种不服输的精神,和华坪女子高中的校长张桂梅很像。他这一身正能量对孩子影响深远。”

一位网民说:“这位老骥伏枥的人民教师亲身示范,在孩子们心中种下崇尚科技创新的种子。他跋山涉水、孜孜以求的创新精神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民族所需要的。他就是我们国家的脊梁。”(记者 孟霞 森别克·阿外斯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