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犁新闻网讯(通讯员马思琦)顺着霍城县芦草沟镇四宫村笔直平坦的乡间小道漫步,薰衣草花田连片汇成紫色的花海,沿途的村民渐渐多了起来,和印象中拿着锄头干农活的形象截然不同,他们头戴草帽,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摆摊、拍照、吆喝。
随着熙熙攘攘的人群望去,一架满载着薰衣草的农机上方,支起的粗布横幅上手绘着几个大字——“晃晃村·村民日”,现场,村民带着自己家里的拿手菜和文创产品,共同分享美食和幸福生活。
四宫村自2010年开始发展薰衣草产业,先后获得“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目前,薰衣草种植面积已达1.2万亩。近年来,村子发展芳香产业,兴起田园休闲度假,便于2021年初注册了“晃晃村”品牌,意在让游客感受“晃晃悠悠”的乡村慢生活,晃晃村也由此而得名。
“2018年,我从湖南自驾到这里游玩,发现村庄有大片的薰衣草田,特别诗意浪漫,便决定留下来发展民宿。”田群英是晃晃村第一家民宿—“见树”民宿的创建人,也是最早一批到晃晃村的“新村民”。
回想起当时顶着烈日满巷道打转,到处碰壁的窘境,田群英感慨道:“我的民宿从建成到开业总共投资了70多万,刚建好的时候因为没有水、电,我真的大哭一场,多亏了村党支部书记潘林带着几个村干部跑前跑后的帮我解决水、电基础设施问题,可以说‘见树’民宿是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成功开业的。”
田群英的“见树”民宿靠着6间田园风主题房间当年就挣回了本金。村“两委”和工作队看到农旅融合发展的前景,便以薰衣草种植为依托,打造集特色民宿、餐饮和民俗为一体的旅游观光线,同时组织村“两委”、县文旅局驻村工作队等15人成立“创客、人才孵化”服务组,专门为意向性投资者提供各类相关服务。
越来越多的“海归”“创客”“返乡大学生”等人群,从湖南、上海、广东甚至是德国、英国汇聚到这里,以新兴行业为载体,将这个小村庄变成他们的“梦归处”。服务组为他们提供政策咨询625次、发布租房信息217条、解决水电问题30件,争取完善旅游风景道、游客集散中心、生态停车场等旅游服务和配套设施项目资金3.05亿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创业环境。
截至目前,“新村民”人数达130人,新建民宿、咖啡店、餐厅、冰铺、超跑俱乐部等42家,经营性收入达5000万元。
随着“新村民”群体、民宿规模不断扩大,田群英作为“新村民”代表提出:“要把晃晃村建设成为我们梦想的家园,创新产业发展模式,拓宽增收致富路,需要有‘老村民’的参与。”
村党支部结合“新村民”的提议,成立以“新村民”、返乡大学生、致富能手为主的贤士会。183名贤士会成员汇聚一堂,集思广益,针对村级未来发展规划、新项目引进、村民经济发展方向等问题组织召开座谈会18场次,提出了许多“金点子”,“村民日”就是在贤士会上提出的。
“村民日”引入夏日涂鸦绘、非遗市集、长桌宴席等元素,将“村民议事+文旅推介+文化交流”相融合,打造集“村集、村演、村学”等于一体的特色活动,增进了新老村民的互动交流,实现了城市文化和乡村文化、现代文明和传统文化、大众文化和民俗文化的的交融和碰撞。
“新村民”的到来,不仅仅让“老村民”的生活习惯发生了变化,更让他们的思想发生了变化。“老村民”马忠良看到村里的民宿发展得红红火火,但是缺乏地域特色,便将自己家装修成休闲农庄,将家门口的屋子装修成特产销售店,为游客提供本地特色手工艺品、美食和薰衣草产品等,旅游旺季时每月能为家里增收5万元。像马忠良这样利用自家庭院打造民宿、农家乐的还有马陵飞、马志兰等8户“老村民”,他们的年收入均在10万元以上。为了跟上他们的步伐,同时随着村子“院屋改造工程”的深入推进,其他“老村民”也开始修缮自家的院子,在房前屋后种花种草,发展庭院经济的势头十足。
目前,已经完成院屋改造的54户院屋中,5户院屋被评为县级“院屋改造工程”示范户、49户院屋被评为镇级“院屋改造工程”示范户。从荒村“流人”到紫甸“留人”,从坐在炕头喝奶茶到收拾院子开民宿,从乡贤会到“村民日”,这是晃晃村探索农旅融合产业发展的生动实践,也是创新群众议事机制,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的深刻试验。夕阳西下,粉紫色的晚霞与紫田相映成辉,“新老”村民在“村民日”随着音乐翩翩起舞,晃晃村的故事还在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