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犁新闻网 >科教文卫
不一样的“探亲”之旅
来源:伊犁日报     点击:
字体:
分享到:
编辑:法雅       2021-08-20

儿子援疆已经一年多了,作为母亲的我放心不下,思念儿子的心情难以形容。终于盼到孙子放暑假,我们一家人决定去看望儿子。

7月6日晚,我们顺利抵达伊宁市。儿子从兵团四师74团赶来接我们。全家团聚的激动心情溢于言表。7岁的孙子见到他爸爸,猛地扑进爸爸的怀抱……此后就像吸铁石一样,与他爸爸寸步不离。

儿子援疆的工作地点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74团,与哈萨克斯坦接壤。

当天晚上,我们入住花城宾馆。伊宁市的温度与我们镇江差不多,虽是第一次来,但这座边陲小城让人感到格外亲切。

第二天,我们乘车前往74团儿子在新疆的工作地。伊宁市距离74团有300公里。我们来的还算是时候,薰衣草仍在盛开,一眼望不到边的花海是那么迷人。沿途还看到万亩油菜花田,在阳光的照射下金光闪闪,吸引着自驾的游客纷纷下车拍照。远处的天山山脉连绵不断,天空飘着朵朵白云,一阵雨过天晴后,出现一道美丽的彩虹。山上云雾缭绕,看上去山连着天,天连着地,好一幅美丽的水墨画。书上描写的美丽多姿的天山终于亲眼目睹了,耳熟能详的美丽新疆终于身临其境了。

我们还途经了塞克云端草原,美景尽收眼底。天高云淡,绿草如茵,山峦起伏,成群牛羊在草地上悠闲自在地吃着草。远望星星点点的白色散落在山脚下或草地中,点缀着草原——那就是歌曲里所唱的毡房。草原上许多不知名的小花开得争奇斗艳,整个草原洋溢着祥和的自然之美,清新的空气、怡人的景色让人流连忘返。

我们一路走一路看,傍晚时分才到儿子在74团的住处。看到儿子一人住80多平方米的住房,两室一厅,厨房、卫生间设施齐全,生活用品配套完整,感到非常满意。儿子告诉我,这一切都是团场领导帮助配备的。他与团场的同志相处得如同兄弟姐妹,关系融洽。每逢节日或儿子过生日,团场领导和同事们都会请他一起吃饭,缓解他的思乡之情。我听了很感动。

团场领导得知我们到来,特意准备了一桌丰盛的晚餐,为我们接风洗尘。同时他们向我介绍了儿子在新疆的工作情况,并对其作出充分肯定,这让我感到很欣慰。衷心感谢党组织的培养,感谢74团领导的关怀与厚爱,感谢74团干部职工的关心与照顾!

昭苏海拔近2000米,夏天很凉爽,是避暑的好地方。我刚到这里时有些高原反应,头晕、心慌,两条腿没有劲。一个星期以后,也就适应了。

随后几天,我们不仅欣赏到了辽阔的草原风光,还参观了“万里边关第一哨”的钟槐哨所。

钟槐哨所与哈萨克斯坦接壤。只有两间简易的小木屋和一处陈列室,一面鲜艳的国旗在哨所高高飘扬。木屋外有一块大扁石,上面醒目地刻着约300个大红字,写的是钟槐精神:在木扎尔特河畔,汗腾格里峰脚下,驻守着一支不穿军装、不带军衔、不拿军饷的特殊队伍,他们就是七十四团三千多干部职工。他们种地就是站岗,放牧就是巡逻,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钟槐哨所”精神,为昭苏垦区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立下了汗马功劳……

走进钟槐哨所陈列室,墙上挂满了图片,还有文字介绍,这些都是74团干部职工艰苦创业的历史见证。从这里可以看到,这支队伍来到这个人烟稀少、环境恶劣的边境线上,在海拔2000米的高山深处,站岗放哨,开荒造田。他们白手起家,既当战斗队、生产队,又当工作队、宣传队,发挥了建设大军安边固疆的作用。他们用扛枪的肩膀拉起了坡马高原的“军垦第一犁”,做到粮油自足有余;他们在边境线上巡逻,保护国土不被侵占;他们无私奉献,扎根边疆不言悔;“风当战袍沙作粮,地当睡床天当房。搭起帐篷挡风雪,钻进地窝避寒霜”。这就是当时74团人住房的真实写照。

让我最感动的是兵团里涌现出许多巾帼不让须眉的“花木兰”。这些兵团女职工,护边巡逻时像男人一样冲在前面,生产劳动时也冲锋在前……74团的第一个拖拉机能手就是李淑英同志。她们以似水的柔情温暖着一家人,帮助男人分挑重担,不仅撑起了家庭的半边天,也担起了屯垦戍边的半边天。

74团的军垦战士们来自五湖四海,他们始终牢记兵团屯垦戍边的光荣使命,一手拿枪,一手拿镐,用热血、生命和忠诚,在荒原上不畏严寒酷暑,筑路架桥、修渠引水、开荒造田。经过几代军垦儿女的共同努力,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建设,让昔日人迹罕至、杂草丛生、野兽出没的荒原变成了良田阡陌、水渠纵横、绿树成荫、麦浪滚滚、油菜金黄、道路宽敞、楼房林立的高原新城镇。

参观钟槐哨所与观看电视连续剧《戈壁母亲》,让我深刻理解了兵团的戍边精神。钟槐哨所的精神是兵团戍边的一面旗帜,老一辈的军垦战士们热爱祖国、牢记使命、吃苦耐劳、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崇高精神深深感动了我。

我勉励儿子,让他在新疆安心工作,为新疆的经济建设、社会稳定、民族团结贡献一份力。

戍边情深,我爱新疆!

□ 王义静

阅读下一篇:亚生家的葡萄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