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犁新闻网 >科教文卫
疆内外近40位作家相聚“库尔德宁之秋·天山诗会”
来源:伊犁新闻网     点击:
字体:
分享到:
编辑:王杨       2024-09-25

疆内外近40位作家相聚“库尔德宁之秋·天山诗会”

用美好笔触描摹伊犁山水人文

伊犁新闻网讯(记者王志华)“四时俱可喜,最好新秋时。”初秋的伊犁,流光溢彩,秋意盈枝。9月20日至24日,疆内外近40位诗人、作家正踏着这片秋光,参加由伊犁州文联、巩留县主办的“库尔德宁之秋·天山诗会”暨张映姝作品研讨会,在巩留县库尔德宁、野核桃沟、恰西等景区的秋色秋景里体会伊犁山水人文之美,用心中的笔触描摹这片诗意之地。

诗人、作家们认真观察雪岭云杉 。王志华 摄

“风吹一片叶,万物已惊秋。”云杉、峡谷、森林、草甸、溪流……万物披上秋色,大地渐次染上金黄的颜色。初秋的库尔德宁,绿色依然惹眼,间杂的黄色、褐色、红色点缀在山水间,成群的马、牛、羊在山坡草地安闲地吃草、漫步,这一派自然和谐的秋色让众多诗人、作家沉醉其间,久久流连。

“这是一个充满诗意和想象的地方,来到这里让我特别感动的是,人和自然有一种亲密的交融,这是库尔德宁向人们展示的美丽内涵,它的树、它的山、它的云,都将我们带进一个非常诗意的世界,和新疆其他地方相比有着不一样的韵味。”广东省花城出版社社长、《花城》主编张懿说,这片风景带来的文学灵感会是大家此行的收获。

诗人、作家交流诗歌创作心得。王志华 摄

在野核桃沟景区,近万棵野核桃树恣意生长,阳光在树叶间隙跳跃,不时有松鼠、喜鹊在林中觅食,游人隐身其间,如水滴消弥于大海,一种原始而野性的美释放出朴素的魅力。

“如何把一种即刻的感受转化成深刻的、伟大的、永久的记忆,这是我们要做的,也需要我们更加真实地、深度地挖掘一个空间,将所看到的、所感受到的转化成诗意的作品。”诗评家、《诗刊》副主编霍俊明在天山诗会座谈会上提出,创作者们都应俯下身子细致地感受、真实地创作。

“这里的空气、阳光、高山草甸都在我心中留下了美好的印象,我觉得一个地方要留住人,风光好是基本,其次要有人文,要有文化的美。”诗人、《中国校园文学》运营总监朱零说,相信通过这次活动,诗人、作家们都会写出诗歌、文章来赞美巩留、赞美伊犁,从而在全国产生一定影响。

诗评家,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导魏天无几年前曾来过巩留,这次故地重游让他感到变化非常大。“整个的旅游环境包括景色都非常美,我觉得这次天山诗会是对库尔德宁一次非常好的宣传,希望今后能有更多的机会把库尔德宁推向全国,让更多的人来到这里、喜欢这里。作为一个写诗的人,走进大自然、亲近大自然、在大自然中得到启示,是写作者非常重要的使命。我们在这里可以看到大自然的多样性,当然也就可以看到世界的多样性、生活的多样性。”魏天无说,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都会体会到生活无限的丰富多彩。

“天山诗会”是伊犁州文联今年打造的品牌文艺活动,“库尔德宁之秋”是继“喀拉峻之冬”“那拉提春意”之后举办的第三场诗会,三场诗会累计已有近百名诗人、作家走进伊犁,以他们的独特观察和表达赞美这片神奇的土地,为促进当地文旅发展、提升景区文化品位贡献了文艺力量。

“这次活动是伊犁州文联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改进文艺创作生产服务、引导、组织工作机制,深入推进文化润疆的重要举措之一,为疆内外诗人、作家增进交流学习搭建了平台,诗会形成的作品也必将对当地产生较为深刻的影响。”伊犁州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李耕耘说,此次诗会作品将在《伊犁河》杂志以专辑形式刊发。

诗人、新疆作家协会副主席、《西部》主编张映姝表示:“名家写著名的景区库尔德宁,在品质比较好的文学刊物上呈现,可能是我们这次活动最大的成果,同时也是为诗歌、为库尔德宁作出的贡献。”

翻译家、诗人,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导汪剑钊说远方未必都有诗,但到了巩留,到了库尔德宁、恰西,才觉得诗和远方在这里得到了统一。“这里有一种湿润、温情的东西,深深打动我。”汪剑钊由衷感叹,“美是不讲道理的,你相信就是了。”

秋意徐徐,大地辽阔。就在这美的浸润中,在秋的丰盈厚重里,一场诗会所能产生的收获与力量正悄无声息地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