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犁州校园文化观察
看,那些闪闪发光的孩子
10月22日,新疆师范大学项目团队赴伊犁州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校园浸润项目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专场活动。借此,记者走进伊犁州直各中小学,探访各个学校的校园文化。记者看到,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各个学校开展的校园文化建设如春雨润物,滋养着中小学生们健康成长。无论是课堂上听讲讨论的他们,还是操场上做操奔跑的他们,眼睛里都闪烁着亮闪闪的光芒。
通过研学认识脚下土地,触摸历史脉动
最让伊宁市第十八中学九年级学生朝鲁难以忘怀的一次研学活动是参观伊犁林则徐纪念馆。林则徐在伊犁生活了两年,以花甲之躯、多病之身同各族群众一道兴修水利、开垦田亩。为了感念林则徐,1994年,伊犁州建成伊犁林则徐纪念馆。
朝鲁说,参观伊犁林则徐纪念馆时,他了解了林则徐的心路历程,“虽然被贬,但他置个人得失于不顾,只以国家为重,在告别家人时,口占诗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让我特别感动。我觉得他非常高尚,希望也像他一样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朝鲁看来,作为一名学生,他的首要任务是努力学习,日后接受更好的教育,再回到家乡建设大美新疆。这是一个少年的志向,好男儿志在四方,也要报效家乡。
伊宁市第二十三小学学生练武术梅花桩操。 李剑 摄
伊宁市第十八中学德育处老师杨斌告诉记者,学校从2018年开展研学活动以来,至今累计有上千名学生走进伊犁州博物馆、伊犁林则徐纪念馆等历史文化场所。“就在今年11月9日,我们还将组织18名学生参与伊犁州组织的‘祖国情 中华行’爱国主义参观研学活动,去西安秦始皇陵兵马俑、延安革命纪念馆等地了解我国的深厚历史和革命先辈的奋斗故事。”
研学实践正是让学生们以直观的方式认识历史,感受厚重博大的中华文化的有效形式。目前,伊犁州直范围内共认定了包括伊犁州博物馆、伊犁林则徐纪念馆、伊犁将军府、乔尔玛烈士陵园等37处研学基地。仅2024年,伊犁州直就组织了1123名各族青少年学生赴北京、江苏、黑龙江等省市研学参观,组织了7.7万余名青少年学生在伊犁州本地各类研学基地参观学习。
“像伊犁州博物馆、伊犁林则徐纪念馆和伊犁将军府,是伊犁州直范围内每一个青少年学生在高中毕业前都会前往参观的研学基地。”伊犁州党委教育工委、教育局思政处负责人黄盛银说。
让青少年学生通过历史,更深刻地认识家乡今日之发展、今日之成就,是当下伊犁州各中小学建设校园文化的重要措施。
在形式丰富的活动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秋天午后的阳光铺洒在伊宁市第二十三小学的操场上,武术梅花桩社团的孩子们正在古诗谱成的乐曲声中训练武术梅花桩操。弓步舒展,马步扎实,“哈”一声打出拳去,声音嘹亮,目光如炬。再站上梅花桩,一个个稳若小松。
六年级学生马慧轩和五年级学生热依莎·祖力甫哈尔是社团的老成员了,她们告诉记者,这套武术操不仅有趣,给她们带来了很多快乐,还让她们变得更有力量,更勇敢了。
伊宁市第十八中学学生正在做京剧操。 李剑 摄
伊宁市第二十三小学体育老师高丽娟说,武术不仅能强身健体,更能锻炼学生们的坚强意志,增加学生们的精气神。从2019年学校成立武术梅花桩社团以来,社团成员从最初的30名学生发展到如今的98名学生。由高丽娟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创编的武术梅花桩操已在全校推广,成为学校的校本课程。2024年,伊宁市第二十三小学还被评为“国家武术进校园试点单位”。
伊宁市第十八中学在2022年将京剧的神韵、体态与课间操结合,将现代音乐与传统京剧乐曲相融合,创编出一套韵律感强、饶有趣味的京剧操。“这套京剧操已经成为孩子们的大课间广播操,他们都特别喜欢。”伊宁市第十八中学工会主席、体育组组长马月梅说,学校还设立了京剧社团,有30余名成员。
在伊宁市第十八中学八年级学生杨思雨的脑海中,一直有一幅生动的画面。“去年冬至,学校开展了包饺子活动,我们各族同学在一起有说有笑地包饺子、吃饺子,感觉特别温暖。”杨思雨说,那场活动不仅让大家了解到了传统节气的相关知识,还增进了同学之间的情谊。
以形式多样的活动为载体,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校园,正是伊犁州各中小学校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积极推进的举措。目前,伊犁州直范围内220余所中小学校组建了1375个中华经典诵读、书法美术、舞龙腰鼓、中华戏曲等中华传统文化学生社团,以此丰富学生们的生活,滋养学生们的心灵。
用春雨润物的方式为孩子们构筑共有精神家园
走进霍城县惠远镇则徐中心学校,会感受到一种厚重的历史底蕴。则徐中心学校始建于公元1776年,原名“清书学堂”。校园里一溜文化长廊讲述着林则徐的生平,校史馆内展陈着林则徐于伊犁的贡献,由此展现林则徐的爱国精神,让师生们更加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进一步培养学生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怀。
在伊宁市第十八中学,教学楼前的广场上有一处展开的书页雕塑,镂空书写着《少年中国说》的段落。当年梁启超发出的“少年强则国强”的呐喊穿越时空,至今给予无数少年学子强烈的鼓舞。
在伊宁市第二十三小学,处处能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走进教学楼大厅,记者看到文化墙上张贴着一句句出自中华传统经典的警句“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等,让孩子们从中汲取生活和学习的智慧。在教学楼走廊内,记者看到一幅幅书画作品,学生们目光所及处,即可领略到传统艺术的滋养。
六年级学生娜孜拉·艾克拉木告诉记者,她去年参加了学校艺术节的绘画比赛,将家乡的大巴扎、雪山、雪莲与未来科技融合在一起,表达了对家乡发展的强烈信心。
走进思政课堂,当思政老师带领学生们共读“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梦。实现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时,记者看到每一个孩子的灼灼目光。目光中的真诚和坚定让人相信,这与每一个中国人息息相关的美好梦想终将实现。
以春雨润物的方式,为孩子们构筑起共有精神家园,让“中华民族一家亲”理念深深埋进每一个孩子的心田,这是久久为功的事业。正像伊宁市第二十三小学党支部书记李晓媚所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如盐入水般贯通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让学生们由衷为家乡的发展成就而自豪,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自豪。”(记者 李剑 杨静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