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2日,伊犁的冬日暖阳透过“版艺小屋”的窗棂,洒在年逾古稀的版画家王生民案头。他手持铅笔,正为新作《月光曲》勾勒草图:胡杨虬枝化作跃动的音符,远山轮廓连成五线谱,黑白灰的版画在他笔下跳跃成无声的乐章。“绘画如作曲,每一刀都要有节奏。”王生民说。扎根新疆半个多世纪,他用刻刀在木板上描绘着大漠驼铃、草原牧歌与丝路传奇。
过去30年间,王生民的名字渐渐被画界熟知,其处女作《丝路铃声》入选台北与新疆版画大展,被台北市立美术馆收藏;《天山情》《戈壁风骨》《星座》等作品先后在新疆、全国美展入选,作品《星座》被深圳美术馆收藏;《西部的风》《龟兹赋》等作品在加拿大、美国展出并获奖;《故乡的歌》被中国美术馆收藏;2017年获首届“伊宁文艺奖”。2007年,王生民从兵团第四师党委党校退休,现为新疆美术教育专业委员会委员、新疆美术家协会会员、兵团第四师美术家协会主席。
图为王生民在创作《月光曲》。
在伊犁生活几十年,天山、沙漠、戈壁、草原儿女……受新疆独特风情风貌的滋养浸润,王生民在绘画的殿堂里不断探索,从青丝到白霜,从青年到古稀,逐渐形成独特的版画风格。他以新疆题材为创作内容,让更多的人看到新疆的地理、人文、风情之美。
翻阅一张张获奖、收藏证书,凝视一幅幅版画作品,不难看到王生民多年来的坚守与取得的成就,让人不禁被他执着的精神深深触动。在作品面前,王生民侃侃而谈他的艺术理念与追求。“在构图时,我想把心里要表现的东西像歌曲一样呈现在纸上,让人看后产生一种音乐感。哪怕只是黑白版画中的黑白灰,也要让人看到天空就想到天空的颜色,看到月亮就想到月亮的颜色,要有音乐感、色彩感、构成美,像音乐一样有层次、有旋律、有节拍。人们看到后能产生一种流畅而舒适的愉悦感,这才是好的作品。”
图为王生民版画作品。
20世纪70年代中期,新疆画家韩惠民在伊犁重扛版画大旗,在从事版画创作的同时开办学习班、讲座,发现和培养青年版画人才,先后邀请延安时期老版画家力群、古元来伊犁讲课,传授版画技艺。关维晓等一批富有才华的青年版画家脱颖而出,版画作品在全国获得大奖。伊犁版画的辉煌一直持续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此后,沈邦富、陈文进一直在努力延续伊犁版画的遗风。
从处女作《丝路铃声》到被中国美术馆收藏的《故乡的歌》,王生民的版画始终以新疆为魂。《丝绸古道》中,他以汉代青铜锈色为底,驼峰上的细君公主逆风踏沙,千年丝路的苍凉与坚韧跃然纸上;《丝路铃声》重现旧日街巷,马蹄嗒嗒、琴瑟叮咚,维吾尔族青年载歌载舞的欢愉穿透时光;《故乡的歌》则定格伊犁苹果树下少女的明眸与旋舞,淡雅线条间流淌着生命的炽热。草原上刁羊赛马的呼啸、姑娘追的俏皮追逐、篝火旁的情歌对唱……新疆的呼吸与心跳,皆被他凝练成刀锋下的速度与激情。
图为王生民作品《星座》。
师承古元、关维晓等版画大家,王生民深谙“以形写神”之道。在《西部风》中,黑褐色块如利刃撕裂画面,万马奔腾的呼啸裹挟着沙尘扑面而来;《天山云》以刀劈斧凿的笔触刻画骏马肌肉,马蹄翻飞处似有疾风卷云。更令人称道的是,他将音乐注入构图——“画面如曲谱,刻痕即节拍”,五线谱与花朵幻化的音符,让静态版画有了旋律的流动感。
从构思到拓印,一幅版画短则半年,长则三年,王生民却乐此不疲——晨昏寒暑,他伏案执刀,以饱满激情捕捉草原儿女的淳朴笑靥,用黑白灰记录新疆的日月山川。即使取得颇多荣誉,他依然谦逊如初:“我心里装着的新疆,永远刻不完。”
图为王生民作品《故乡的歌》。 王志华 摄
退休后,王生民的“版艺小屋”成了艺术驿站。匾额由新疆画家于文雅题写,往来者皆是版画同好之人。他拒绝“电脑特效”的速成法,坚持“刀刀见心”:“版画须有魂,秦风汉韵要刻进血脉。”妻子看着他满屋作品笑道:“他这一生,不是在刻版,就是在画新疆。”
如今,王生民仍在刻,刻天山的雪线如何映亮牧人的眼眸,刻大漠的风沙如何雕琢胡杨的筋骨。正如他所言:“版画是刻在木板上的诗,是唱给新疆的歌,总要有人把这片土地的故事一刀一刀刻进时光里。”(记者 王志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