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犁新闻网 >科教文卫
【文化中国行】伊宁市第十小学:文化浸润下的幸福图景
来源:伊犁新闻网     点击:
字体:
分享到:
编辑:王杨       2025-02-22

伊犁新闻网讯(记者王志华)春日的暖阳洒在伊宁市第十小学的校园里,教学楼廊间流动着墨香与色彩:隶书的厚重、小篆的古朴、山水画的空灵、青花瓷剪纸的精致……目之所及,皆是师生共创的书法、国画、剪纸、版画、纸浆画等作品。这所学校,正以传统文化为纽带,让1300多名孩子在笔墨纸砚间触摸中华文明的脉络,书写着文化传承的生动故事。

图为书法老师指点学生握笔姿势。王志华 摄

2月18日,走进该校的“华文书法教室”,六年级学生苏比努尔·吐尔松买买提正专注地悬腕运笔,隶书的蚕头燕尾在宣纸上舒展成“持之以恒”4个大字。“从三年级到六年级,书法让我学会了安静。”这个女孩笑眼弯弯,“拿起笔蘸墨书写时,世界瞬间变得宁静,所有的烦恼都被抛在脑后。我的字写得越来越好看了,春节时我为家里和社区写了对联,父母看到我写的字很高兴,我也很自豪。”

受益于中国出版集团“新疆书法教育援疆工程”,2016年,伊宁市第十小学拥有了中国出版集团首批援建授牌的“华文书法教室”。在这个伊犁州唯一的“华文书法教室”里,像苏比努尔这样的孩子还有很多,他们稚嫩的小手握住毛笔在宣纸上游走,展现出对书法艺术的热爱与执着。依靠先进的多媒体设备,书法老师教授书法的全过程,清楚地投射在黑板上,学生们可以看到全部笔画的书写过程。

图为学生在练习书法。王志华 摄

伊宁市第十小学教研室主任、书法教师吴晓媛在这里见证着变化:自2016年书法教室建成以来,20多位教师通过伊宁市“白杨雅集”书法培训成长为书法骨干,26人在2024年伊宁市首届“白杨杯”书法大赛中获得软、硬笔一、二等奖。教师的热情如星火燎原,书法社团从2021年起已培养了不少“小书法家”,隶书的庄重、小篆的古朴、楷书的方正,在孩子们的笔尖流淌出对中华文化的深情。

在校园中央的融思亭,苏比努尔书写的对联引人驻足:“学海无涯勤可渡,书山万仞志可攀。”这不仅是书法教育的成果,更是文化育人的注脚。

图为老师指导学生绘画。王志华 摄

近年来,伊宁市第十小学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开设软笔书法、剪纸、国画、版画、纸浆画等传统文化社团,培训一批有专长有兴趣的教师担任社团教师,并通过每日1小时社团课程、州市文化展演、社区送春联等活动,让传统文化走出课堂。

尚学楼里,学生们用纸浆塑造新疆风光,笃学楼里,师生们创作的足球、金陵十二钗、56个民族等剪纸作品,是大家争相观看的美丽风景。社团课上,各族孩子共临书帖、同绘伊犁图景。

伊宁市第十小学党支部书记张巧英说,孩子们的作品就是最好的校园装饰,更是看得见的文化认同。

国画社团课堂上,正在上课的教师说:“中锋画山石,侧锋染云霞,笔墨里有中国人的精神。”20余名孩子在老师的指点下,用颜料一笔笔勾勒着他们心中的山水、花草。

“我从四年级开始学习国画,参加这个社团是因为我很喜欢国画,国画是我们的传统文化,我想通过国画把文化知识学得更牢。”五年级(1)班学生再吐娜木·艾沙江说,她目前开始学习山水画和花鸟画的画法,以后要更加努力,让自己的作品展示在校园里,将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剪纸社团课堂上,数十名学生拿着刻刀一点点修饰,人物、花卉等美丽纹样在刻刀下绽放。五年级(5)班学生阿斯木·达吾来提别克在剪纸社团学习了一年多,她说:“我学会了剪56个民族、青花瓷等图案,剪纸可以锻炼手部力量,让我更有耐心和专注力。”

春风吹过教学楼,宣纸上的墨迹未干,剪纸台上的红纸翩跹,这里正在续写文化传承与民族交融的温暖篇章。

mmexport1731565792496.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