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迪力·阿布力孜
在新疆清代的建筑遗址中,最有名的莫过于霍城县伊犁将军府,该遗址内展示的大量文物展品资料,见证了清朝政府平定准噶尔、设立伊犁将军、维护国家统一的历史过程。霍城县陕西大寺是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虽不及伊犁将军府那样闻名遐迩,但有专家评价,其为中国古典建筑艺术与伊斯兰文化相融合的典范,且历史悠久、保存较好,吸引着海内外各地游客参观游览。
陕西大寺位于霍城县水定镇柳树巷子村,始建于清朝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迄今已有260多年的历史。大殿系中原传统砖木结构、瓦顶建筑风格,坐西向东,高十余米,气势宏伟,庄严肃穆。陕西大寺大门左右两侧放置着两个圆形的被称为“门当”的石墩,另外,书有“陕西大寺”牌匾下方的门楣上凸起几根圆形木柱。用圆形石墩与木柱装饰大门,有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在新疆古代建筑中十分少见。对于现在的很多年轻人来讲,一出生就住在高楼大厦里,很少知道门墩、木柱之类的建筑构件。
“门当”又称为“门座”,是中国传统建筑门口相对放的一对石礅或石鼓,放置于大门底部两侧,可以起到支撑和装饰大门的作用。相传古代将军荣归,常将战鼓置于门前炫耀战功,后来就演变成抱鼓石。因为鼓声宏阔威严,人们认为其能辟邪,故民间广泛用门枕石头代“门当”,以石制的圆形和方形最为常见,因而“门当”也被称为抱鼓石。一般文官使用方形,武官使用圆形,圆鼓象征着这家主人征战的车轮,滚滚向前势不可当;方形像是印章,也像是秀才们赶考时身上背的书箱,方方正正;而普通百姓只能用木制门墩或长方形石块代替。旧时大户人家有财不外露,一般很难打听到财产情况,儿女定亲之前,一般都暗暗派人到对方家门前看一看,通过“门当”上雕刻的纹饰,就能了解对方家庭所从事的行当。
“户对”又被称为“门簪”,是置于门楣上的砖雕和木雕,一般为短柱形,柱长一尺左右,主要根据门框的宽度和房主喜好置入不同数量的短柱,二、四、六、八个不等。因为它们伸出的形状与妇女头上的发髻相似,所以又称其为“门簪”,上面大多刻有以瑞兽珍禽为主题的图案,因总是成双数出现,有的两个一对,有的四个两对,故名“户对”。另外,“户对”的短圆柱状有着特殊的寓意,表达古代人生殖崇拜以及对香火传承的美好愿望,象征着人丁兴旺。因此,“门当”“户对”总是并列称呼,对家族的地位起到一定的展示作用,有着祈福、纳祥、辟邪的寓意。
中华建筑讲究和谐美,大门前有“门当”的宅院必有“户对”,所以,“门当”“户对”常常被同呼并称。它们除了有镇宅装饰的作用外,还是宅第主人身份、地位、家境的重要标志,“门当户对”也就逐渐演变成社会观念中衡量男婚女嫁条件的一个标准。元代王实甫的《西厢记》中有“(夫人云)此计较可,虽然不是门当户对,也强如陷于贼中。”明代汤显祖《牡丹亭·圆驾》中有“你女儿睡梦里;鬼窟里;选了个状元郎;还说门当户对!”
千百年来“门当户对”观念流传至今,有一定的合理性,子女结婚是两个家庭的事情,文化背景相似的子女结合,更有利于今后生活的和谐。现在虽然不再刻板套用“门当户对”的标准,但是双方家庭文化背景、经济收入、品行、三观、喜好等,确实仍然是需要考量的重要内容。
霍城县陕西大寺深受中国建筑文化的影响,保持了古代传统木结构的建筑风格,融合了民族文化的精华,具有较高的历史、建筑艺术和观赏价值。陕西大寺装饰的“门当”与“户对”这种建筑构件,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浓郁中华传统文化的特点,出现在陕西大寺的门前和门楣上,绝非偶然,是长期以来新疆各族人民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体现,体现出多元一体的时代特征。这种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的文物在新疆各地文物中十分多见,有待于进一步发掘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