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洲(可克达拉)
家里小朋友是幼儿园大班的年纪,刚刚认识了几个字,有些绘本故事能自己读两页,但是并不像小时候那样热衷。大概是因为总要他自己去拼拼音,又每天要求他读啊读啊,有些厌倦了。一年将尽,做完工作总结,也想替他总结总结,翻来翻去,才发现和孩子一起也没读过几本书。
年初的时候,小朋友喜欢“不一样的卡梅拉”系列,我先买回的是第一辑,十几本,每一本都看过不止一遍,有的故事他连听带猜,几乎会背了。后来又买了第二、三、四辑,就不喜欢了。买的时候没有仔细看,那后三辑不管是故事还是绘画根本不是原著,而是由原著改编的,不知道这是不是他不喜欢的原因。
不再看小鸡卡门和卡梅利多的故事,便喜欢上了《美国国家地理儿童小百科》,里面胖乎乎的呆萌考拉、怀抱育儿袋的强壮袋鼠、微笑的优雅海豚、由爸爸孵蛋的勇敢企鹅、憨态可掬的巨大北极熊,都是他喜欢的动物,常常拿来让大人给他读。
然而,对于孩子来说,并不是所谓的“开卷有益”。市面上以孩子为名目的书,多而杂乱,有一些书打着经典的、给孩子的旗号,实则粗制滥造,令人无语。所以如何选择书籍,变得很重要。最保险的莫过于经典作品,那些影响几代人的故事,每一次重读都会带来不一样的感受。只是,对于经典作品,要警惕某些改写和改编,尤其是某些所谓的晚安故事,绘图夸张、人物僵硬,把故事改写减缩得毫无逻辑和美感,简直莫名其妙:三言两语讲完了故事,第一句公主刚刚还是个婴儿,第二句就被困在了高楼上,第三句就让一个陌生的男子拉着她的辫子登上了塔楼,然后就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了。这边阿里巴巴刚刚芝麻开了门,40个强盗就被家里的女仆杀死了。其实我一直觉得,没必要为了所谓的“面向孩子、为了孩子”而改写“名著故事”。很多书孩子在读的过程中,渐渐就会懂。这样简洁而不负责任的缩写,除了弄乱孩子的思考、逻辑和想象,还有什么用?有什么必要把《爱丽丝漫游奇境记》和《小王子》缩小到几句话?有什么样简短的话语能表达出爱丽丝所遇见的神秘奇幻和小王子那丰富多彩的旅程呢?
为了避开这些“坑”,大概就要想一想,什么才是经典。
意大利著名作家卡尔维诺给经典作品下的定义中第一个就是:经典是那些你经常听人家说“我正在重读……”而不是“我正在读……”的书。经典作品是一些产生某种特殊影响的书,要么本身以难忘的方式给我们的想象力打下印记,要么乔装成个人或集体的无意识隐藏在深层记忆中。
我小时候没看过书,儿童绘本更是听都没有听过,因此看到好看的书或者绘本,首先想的不是孩子喜不喜欢,而是:哇!这也太好看了吧!这么多经典故事,这么梦幻的插图,我都没有看过,我要看要买要拥有!家里不少书都是这样买回来的:蔡皋奶奶的《桃花源的故事》《宝儿》《花木兰》,肯尼斯·格雷厄姆著、大卫·罗伯茨绘的《柳林风声》,于尔克·舒比格的《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大海在哪里》《爸爸、妈妈、我和她》,宫西达也的《我是霸王龙》《永远永远爱你》恐龙系列等等。
好书就是好书,经典不愧为经典,买回来的书,不仅我爱不释手,小朋友也很喜欢。我渐渐发现,孩子的阅读习惯和趣味很大一部分在家长身上。如果只让孩子一个人“无所依傍”地去阅读,那是很难让孩子养成阅读习惯的。当然,让孩子爱上阅读,爱上书的世界,仅仅依靠同样努力工作的妈妈,也是不现实的。否则,不是成了“丧偶式”育儿了吗?我和爱人每人捧着一本书看的时候,孩子也会跟着我们一起找一本书看;有一阵我们工作很忙,连陪他吃饭洗漱的时间都没有,别说阅读和玩耍了,他就几乎忘记了书。
啊,不管是从什么时候开始阅读,不管是大人还是孩子,就从阅读经典开始吧。长大后,小时候的记忆渐渐淡忘,但我们读过的书,和孩子一起阅读的快乐时光,总会有一些隐藏在记忆深处。多年以后,不管是对日渐长大的孩子还是年华老去的大人,在生活的某一刻,电光火石般,闪现出从前光阴的时候,就像即将到来的新年,永远饱含着记忆中的期待和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