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犁新闻网 >科教文卫
【阅见伊犁】开卷有益 书香致远——伊犁作家谈读书
来源:伊犁新闻网     点击:
字体:
分享到:
编辑:古利旦·马合沙提       2025-04-23

微信图片_20250415181054.jpg

亚楠,自治区作协副主席、伊犁州作协主席,出版《远行》《迷失的归途》《在天边》《记忆追寻我》等诗歌、散文诗集9部。

亚楠:读书是一辈子的事

在亚楠的诗歌里,常常会看到地火这个意象。地火是什么样的?外表看去波澜不惊,内里却熊熊燃烧。在记者看来,这恰是对他最好的描述。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记者和他在他家书房相谈。整个过程中,他几乎都是严肃的,惜字如金,就像环绕一室的书,静静地排列在书架上,但你的目光绕不过这些书籍,当你翻开它们,就会看到一个饱含深情的世界。

在伊犁,若谈到文学,又如何绕得开亚楠?

亚楠出生于新疆伊犁的一个兵团团场。他对文字的钟爱始于少年时期。“从中学时开始阅读一些长篇小说,那时候就很喜欢。”亚楠回溯最初踏入文学之路的缘由。

高中毕业后,在霍城师范学校学习中文,他系统阅读古今中外书籍,坚定了文学写作的信心;1992年,他被调往伊犁晚报社工作,成为4位创刊编辑之一、伊犁晚报社首位文学副刊编辑。

走上伊犁晚报社文学编辑岗位的亚楠,在自己的诗歌创作之余,不遗余力地挖掘和培养伊犁本土文学创作者。多年来,《伊犁晚报》文学副刊成为众多伊犁写作者的摇篮。它更在伊犁写作者与疆外作家之间搭建起交流学习的平台,让疆外作家对伊犁不再陌生,让伊犁写作者的作品从《伊犁晚报》出发,登上更大的文学舞台。一度,在他和同辈文学创作者的努力下,伊犁成为新疆一块不容忽视的文学高地。

最让亚楠感到骄傲的还是他在文学上取得的成就。每年都有发表在国家级、省级杂志上的诗歌作品,目前已出版诗歌、散文诗集9部。而诗集《记忆追寻我》成为首届天山文学奖评选活动的20部候选作品之一。“对我来讲,写作是一种自我释放,没有功利,没有目的。”回到诗歌创作,亚楠说:“我的诗作源于对自然的崇尚。古人说,情动而辞发。我希望能在山川自然之间找到与人世命运相通的地方,通过诗歌呈现出来。”亚楠对诗歌创作始终怀着一种朴素的信仰,在他的诗集后记中有这样一段话,“诗歌也是一种疗伤:在逆境中,在困厄中,只要诗歌依然发出光亮,内心的阴影就会消散,希望终将返回出发的地方。”如是来看,他的诗作绝不仅仅是“自我释放”,更是希望通过诗歌涵养人心,推动社会向善向上。

亚楠在很多作品中都表达了这样的情感:“对伊犁,对新疆,我总有一种挥之不去的情结。或许,这是因为新疆的山川大地不仅给了我生命,也给了我辽阔的情思和多彩的人生。因此,我永远深深地感恩脚下的这片热土。我相信,这里丰富、多元的文化背景,必将带给我深沉的思考,也终将让我们获得人生的澄澈和光亮。为此,我愿意在这片土地上精耕细作,并让生命融入其中。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将继续坚守——让自己成为伊犁大地的守望者,用全部的爱把荒凉缓缓擦亮。”

亚楠坐在书房的茶桌前,一字一顿地告诉记者:“可以说,我写得最好的作品,都是有关伊犁的。我有过很多次调离伊犁的机会,最终都放弃了。为什么一再书写这里?因为我热爱她。”如其所说,他选择成为“伊犁大地的守望者”。

时代在变化,很多事情都在改变,不变的是读书与写作。“读书是一辈子的事。”亚楠说,“没有大量的阅读积累和阅历见识,是无法写出厚重有力的作品的。”李剑

微信图片_20250415180625.jpg

蒋晓华,伊犁州作协副主席、兵团第四师可克达拉市作协名誉主席。出版散文集《在惠远脚下》等。中国作协会员。

愉悦身心又一年

若有人问我这一年的打算,我的首选当然还是读书。

退休之前,原想着办护照去国外溜达溜达,可是旅行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虽然有些只是暂时的。出门得看天气,看来行万里路多少都得受气候影响。唯一能完全由自己把控的,还是读万卷书。人生遗憾的事不少,其中之一就是读书时间太少。那么多想读的书都没有读,退休了,有了大把的时间,多读书、读好书的愿望终于可以实现了。这些年,我每年的阅读量都在近百本之多,自己也感到惊讶,怎么有这么强烈的阅读欲望呢?

我首先读的是自己已经买的书。我的书房里,几十年积攒了不少书,大部分都没有看过,列着队年复一年等待着我。于是我一本一本“还债”。当年买书的时候,当然都有一种冲动,一种激情,现在也觉得那时的眼光是很不错的。一本一本阅读的过程中,我在对以往的岁月拾遗补缺。

旧的书还没有读完,新的书又买来了,看来这书山是永远也挖不完了,海拔总是降不下来。我对吃穿都不是很讲究,日常没有多少开销,妻子有自己的工资,儿子生活也能自立。我现在买书特别大方,只要喜欢就买,只是担心这辈子看不完怎么办?看来还得把身体锻炼好,为自己赢得尽可能多的读书时间。我不大喜欢泡图书馆,自己买的书都看不完。我看书受徐特立先生给青年毛泽东的那句话影响很深,“不动笔墨不看书”,喜欢在书上画线加批。借来的书哪能这样,读起来一点都不过瘾。我读书不是为了写论文,全凭兴趣爱好,自己买的书足够看了。

现在买书太方便了,网上基本都有,而且还便宜。我曾经有一些喜爱的书,如周良沛先生选编的《新诗选读111首》,高阳先生的《胡雪岩全传》,朋友借去了就再不见还回来,暗地里把他们骂了多遍。如今好了,又能在网上把它们全部寻觅回来。还有《欧阳海之歌》,是那个年代的版本,父亲留给我的,也记不清是哪个家伙拿走了,就又在网上买了一本回来。一比较,新版与旧版有些差异,这差异有着鲜明的时代烙印。2022年春节和下半年,我都是在北京儿子家度过的。他也有不少藏书,如周浩晖、雷米、蔡骏、东野圭吾等的小说,我读得津津有味,和儿子有了不少共同话题,彼此间的感情距离也拉近了。我买了许多书,在这里也有了自己的书柜。易中天的一套书和8册《蒋勋说红楼梦》是今年读书的一大收获。只要心静,到处都是读书的好地方。

春天来了,我除了想去更多的地方旅行,主要的工作还是继续读自己喜欢的书。深入读《红楼梦》,读《水浒传》,读苏轼,读曾国藩、左宗棠,读粟裕,读张仲瀚,读触动我心灵的人和事。再写点读书心得,就是最充实的人生。 蒋晓华

微信图片_20250415181100_1.jpg

马康健,伊犁州作协副主席,出版小说集《伊犁河作证》《圣洁的河》,散文集《母亲的眼睛》。曾获第四届自治区“天山文艺奖”、伊犁州首届“伊犁文艺奖”。

马康健:写作改写命运

马康健坐在书桌前,桌上摊着一沓手稿,是他正在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山泉长流》。“这是讲一个留守家乡的青年创业的故事。我总在想,一个人的成功,环境是不是决定性因素?在我看来,更在于一个人的生活态度。也就是说,在现有环境下,我能做点什么!”

在现有环境下,我能做点什么!这该算得上是马康健的人生哲学。他以一种不认命的倔强,从伊犁河南岸走到北岸,一步一步攀上文学的山峰。

马康健对文学充满感激之情。这份感激可以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

1968年,马康健小学毕业,正满心向往着中学生涯。却没想到,时代的浪头忽然打了过来,将他的求学路淹没在滚滚洪流中。这年伊犁日报社印刷厂到村里招工,条件是要“有文化的人”。队长听了,立即跟人推荐:“我们这有个记工员,他可以!”

于是,马康健背起行囊,成为伊犁日报社印刷厂的一名工人。马康健说:“当时,我一进排字车间,就对排字产生了兴趣,于是就跟领导说要去排字。”在排字车间,他更加深切地领略到了文字的魅力。“我可不可以写?”写作的愿望被激发出来。于是,他开始见缝插针地钻研学习:但凡有时间,就去找书看;但凡找到书,就如饥似渴地读。他的好学、勤奋被车间里的师傅们看在眼里。1979年《伊犁河》杂志创刊,首任主编郭从远带着书稿来印刷厂排版,大家就对他说:“郭老师,我们的小马特别喜欢看书,也想写文章,你带带他,让他跟你一样,成个作家吧!”

郭从远听了,当真开始向马康健教授如何写作。“他跟我讲,让我先从熟悉的米粮泉村写起。”马康健说,“于是,我就反复学习《伊犁河》杂志上作家的作品,看他们怎么构思、讲述一个故事。”一年后,他的首篇小说《卖牛风波》发表在《伊犁河》杂志当年第二期上。

拿到样刊时,马康健捧着杂志,一遍一遍地看,将脸埋进刊发有他小说的那一页,深深地嗅。那是多么令人回味无穷、多么令人憧憬无限的墨香呀。

顺着这缕香,他打开了属于他的那扇文学大门。

1985年,马康健被推荐参加中央民族学院举办的为期两年的学习班。“那两年,我一学期至少看40本书,国内国外的都看,终于明白了‘小说’到底是怎么回事!”马康健在记者采访时,一再强调因为基础弱,所以他更加努力地去学习、补课。而正是这份谦卑,让他虚怀若谷,得以行稳致远。他的职业身份也因写作从排字工人转变为记者、编辑。

“爱上文学,是我一辈子做得最正确的事。”马康健笑着说。在他看来,文学给予他太多恩泽。他回馈的方式,是更敏锐地去捕捉生活中的真善美,通过持续不断的文学写作,温暖自己的同时温暖他人,照亮自我内心的同时照亮他人的心灵。

如今,他向写作发起更大挑战,着手创作长篇小说《山泉长流》。长篇写作是一件极其消耗精神和体力的工作。“太累了。”马康健坦率地说,“但对于一个热爱写作的人来说,非写不可,没办法停下来,挡不住内心想写的愿望。”

他还有创作计划,完成这部长篇小说后,还要再完成一部乡村系列小说。

“写作就像登山,越往高处越难。”回望已经走过的40年写作岁月,当年同行的人,很多已经转身下山了,而他还在继续前行。此刻,当审视自己的作家身份时,他很认真地说:“属于我的这座文学山峰,我还只是到了半山腰。”李剑

微信图片_20250415180648_1.jpg

鲜章平,中国作协会员。出版诗歌集、散文集、长篇小说等8部。散文集《阿力玛里记忆》《一碗乡愁》先后入选兵团文艺精品工程扶持项目。

读书是一种修行

苏东坡说: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对此,我深以为然。一个人的外形气质,不是靠华丽的衣着能够装点的,即使粗茶淡饭,只要有渊博的知识,同样会得到世人的尊敬。所以才有了刘禹锡的“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自信,才有了刘备三顾茅庐拜访诸葛亮的佳话,可见古人对读书是多么重视。

我想,对个人而言,读书可以算作是一种修行。读书的过程,是对自身素质不断提高的过程,是对个人眼界不断拓展的过程,是对人生观世界观不断修正的过程,是对道德品质不断完善的过程。所以古人才会得出“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结论,只有不断学习,才会实现人生的价值和目标。

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有什么样的内心世界,你的眼睛就会告诉人们什么样的信息。心地善良的人会给人一种温和的力量,让人感到亲切如春风吹拂;奸猾狡诈的小人,即使再会伪装,从内心深处传递出来的,一定是一股污浊之气。而读书,能够使人善良。前不久读到一篇文章说,过了40岁显得相貌年轻的人,一定是心地善良的人。这话未必完全正确,但是我想,因为善良,所以快乐,因为快乐,所以年轻,这里面还是存在着因果关系的。或许,这是对“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另一种解释。

读书使人明志。书读得多了,明辨是非的能力就强,理想信念也就会更加坚定,所以才会有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大义凛然,才会有陆游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矢志不渝,才会有鲁迅先生的“匕首投枪”刺向腐败的国民政府……在这个互联网浩渺如烟、自媒体众说纷纭的时代,我们更需要多读书,因为只有掌握的知识多了,才能具备辨别真伪的“火眼金睛”,才有能力“成风化人、澄清谬误”。否则,就会人云亦云,甚至走上迷途坠入深渊。

读书使人谦虚。作家萧伯纳说过,好书读得越多,越感到无知。这是一种令人敬佩的读书态度。在我们的生活中,往往是一些“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的人口若悬河,妄言妄议。这就应了那句话“无知者无畏”。我想,这也反映了一种人生态度。读书多了,读的好书多了,才会感受到“学海无涯”的博大精深,才会领悟到“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的人生境界。就好比向日葵,籽粒饱满才会低垂着头,轻飘飘仰头向上的往往是一盘瘪籽。

读书使人平静。在我们的生活中常常会有这样一些人,他们好高骛远、心浮气躁,静不下心来去坚持做一件事。还有一些人,急功近利,不学无术。那么,怎样预防和治疗这种“现代病”呢?我想最好的良方就是读书,因为当你的心灵进入书籍,方知上下五千年的精彩,方知大千世界的奇妙。一本好书,犹如一个智者,让你有醍醐灌顶般的大悟,或者相见恨晚的惊喜;一本好书,又好似一壶清茶,让你心绪平静,淡忘名利。和一本好书交谈,宛若清风拂面,或涓涓细流浸润心田。作家王小波说:“人生是一条寂寞的路,要有一本有趣的书来消磨旅途。”可见,好书堪比人生伴侣或良师益友。

前不久在微信上看到一篇文章,作者在很多场所见到国人多成了玩手机的低头族,由此引发作者的调查,发现当代中国的人均读书量较低。综观我们周围,莫不如此!我们确实应该警醒了。历史证明,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一个没有文化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

多读书,读好书,往小里说,是改变我们自己命运的选择,往大里说,是改变一个国家未来的责任。鲜章平

程12.jpg

程静,中国作协会员。出版散文集《我的舞蹈》《庭院内外》《雪山环绕》。曾获伊犁州首届“伊犁文艺奖”。

程静:阅读是人生的灯盏

谁能想到程静会把留了多年的长发突然剪得那么短呢?又直又黑,像一个少年。若问,她便笑,用手挠挠头:“不会打理,这样好收拾。”

但我觉着,这样一头短发才是她内心的折射——不迎合,坦率直接。

我们的采访也直奔主题:“为什么写作?”

她说:“我在写作的过程中重新回到故乡。”说完又笑:“其实,我从没离开过这里。”程静出生于伊犁,成长于伊犁,在伊犁工作生活至今。她所说的“回到故乡”是重新认识和发现这片土地。

大约是2009年,她开始着笔写伊犁河两岸的植物。“当时坐车去县城出差,看到窗外密密的芦苇随风起伏。回来我就写,这些芦苇是大地的屏风。刊发出来后,一个老师就评价,真好,特别有诗意。”

这篇名为《芦苇》的文章被收录在她的散文集《庭院内外》中。充满诗意的何止这一句!“当边关明月被黑暗擦拭得格外明亮的时候,生长在河流两岸、沼泽地或盐碱滩上的芦苇,就会举着寒霜、尘土、野鸭的啸鸣、水波和风云突变的颤抖,在一片逆光中,成为惊心动魄的美和疼痛”“苍茫不仅属于大地,也属于人生。当暮色像轻纱一样笼罩大地,我们就会看到整个世界——苍茫连着苍茫”。

……

随后,程静在越来越多的事物中捕捉到了属于伊犁河谷的诗意。她说写作是有使命的,她的使命是呈现故乡。2013年,她去鲁迅文学院高研班学习,老师从所有提报的作品集中选出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让同学之间交流讨论,最终,被选中的四部作品里有《庭院内外》。

“为什么会被选中?”程静说,“可能不是因为我写得多么好,而是因为地域带给作品的独特性,它让我的作品有着自己的辨识度,不容易陷入同质化的表达中。”

自此,她更感到写作是一件有意义的事。她在文字中表达自己,表达对这片土地的深情,表达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群。“故乡”成为程静写作中一个恒久的母题。

程静的写作很慢,她更喜爱阅读。她在散文集《雪山环绕》的后记中这样写:“我会一直慢慢写下去,之所以要慢慢写,不是相信慢工出细活,而是深知以自身微弱的力量和凡俗的灵魂,根本配不上写作这样神圣的事。阅读,才是人生的灯盏。”为什么将阅读比作灯盏?程静说,不读书表面上看并不会影响生活,但一个不读书的人,思维、眼界难免狭窄,表达出来的只能是那点儿事,这不是词汇量有限,而是认知能力的缺乏与局限。作家略萨曾说,不读书的人将度过贫乏的一生。这句话肯定不是指物质上的生活。而阅读,就是指引人们尽可能走出人生局限的那盏灯。

程静的阅读多年来从未间断。不间断不是因为“热爱”或者“坚持”这样的字眼,她甚至认为阅读应该是一种日常行为,是自然而然的事,并不需要刻意坚持。“只有不断阅读,丰富内心,写出来的作品才会有所提升,才能以文字去开掘伊犁大地的厚重。”程静的面容里全是认真的神情,“我相信阅读能够给人带来温暖、带来勇气。”李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