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犁新闻网 >深度报道
【劳模风采】回首从医时光,张夕春掉了两次眼泪
来源:伊犁新闻网     点击:
字体:
分享到:
编辑:古利旦·马合沙提       2024-05-30

“那是1976年,我回到村里,就当起了‘赤脚医生’。”5月中旬,伊宁县维吾尔玉其温镇上阿山于孜村村医张夕春坐在村卫生室办公桌后说道。他的眉毛全白了,说话时,总爱轻轻抿一抿嘴唇,像孩子一样腼腆地笑。他的声音轻柔,飘入耳中,像初夏的风。

卫生室不大,进门一张桌子用来问诊。左手边是一间小药房。右侧是治疗室,3张病床上躺着输液的病人。内侧挂着一张布帘,另隔出一间理疗室。在记者采访过程中,不时有村民前来问诊就医。年长的喊“张大夫”,年轻的喊“张医生”。“还有一些人到现在还喊我张老师呢。”张夕春说。这些称谓背后,是年复一年的光阴,也是选择和坚守。

赤脚医生2024.5.24.jpg

张夕春(右)在上阿山于孜村卫生室为村民看病。

说到那个孩子,张夕春哽咽起来……

上世纪70年代初,山东青年张夕春来到伊犁支边,在上阿山于孜村小学当老师。“有天晚上,一个孩子发高烧抽搐,孩子父母找到我,让我给看。”张夕春回忆多年前的那个夜晚,“我哪里会看呀。”他立即套上一辆毛驴车带着孩子往乡里的医院赶。那时候全是土路,坑坑洼洼。等赶到乡里,医院已经关门了。张夕春和孩子父母一起继续往县里赶。一路上,但凡经过一个乡医院,张夕春就跑去敲门。可是,回应他的只有敲门声落在深夜里的余音。

说到这,张夕春哽咽起来,他抬起头,缓了缓情绪说:“结果,还没走到县医院,孩子就去世了。那么好的一个娃娃,每次想起来,我心里都特别难受。”

这件事在张夕春心里掀起了巨大波澜。假如,他是个医生,是不是就能挽留住孩子的生命?假如,他是个医生,一村老小急需看病的时候,是不是就能有个去处?

于是,1975年下半年,张夕春结束3年的教师工作,自费前去伊宁县人民医院学医。学成后,他回到村里,当起了“赤脚医生”。

这一干,便从满头黑发干到须发花白。

村里没有人家不知道“张大夫”住哪。采访前晚的半夜,村民马艾由布两岁的孩子发烧,他们立即抱着孩子来敲张夕春家的门,张夕春看看孩子,没出麻疹,再量量体温——38.2摄氏度。他在孩子两个中指上进行刺血,然后让他们抱着孩子回家休养。“今天早上孩子的奶奶来这做理疗,跟我讲,孩子已经不发烧了。”张夕春说。

脾气火爆的村民奴力阿洪遇到事儿,一着急,就容易气血上涌,晕倒过去。就在上个月,张夕春赶到他家,为他做心肺复苏,将他抢救过来。算一算,这些年,张夕春单给奴力阿洪就做了十多次心肺复苏。

“虽然我已经74岁,但遇到这种紧急的事儿,心里只有一个想法,得把人救过来。这么想着,浑身全是劲儿。”张夕春说,孩子们劝他,年纪大了,就别干了,“可村民们信任我,我也觉得自己还能干。”

说到母亲,张夕春红了眼眶……

上阿山于孜村共有600多户人家,2800余人。从医近50年,张夕春最大的感受就是“这么大个村子,没有一个医生,确实不好办”。早些年,他用脚步丈量着村子里的每条道路。有一年冬天,他去给孩子们发糖丸。6个小队,四五百个孩子,他一个小队一个小队走,一家一家发,整整走了一个星期。发完糖丸后,他回到家,照顾好母亲后倒头便睡。这一觉睡到第二天中午。等他醒来,发现母亲已经过世了。

说到此处,张夕春红了眼眶。他取下眼镜,用手擦掉眼泪说:“当时真是太累了,母亲睡的电热毯漏电了,我居然都不知道。”

这份隐痛一直留在心底。至今,他仍旧怀着对母亲的巨大歉疚。虽是如此,他守护村民健康的热情丝毫未减。

前两年,村里一个病人不便出行,张夕春每天骑着自行车上门给他治疗。“那天,医务室的工作结束后,天色已黑透了。”张夕春说,他赶紧骑上车往病人家赶,结果被石子绊倒,髌骨骨折。他便将自行车当拐杖,坚持走到病人家,给他治疗。“我那时候要是不去,就会觉得对病人不负责,心里会过意不去。”张夕春又抿了抿嘴唇,轻轻笑着说。

采访当天,张夕春带着记者一起去给村里的老人上门检查身体。免费为65岁以上老人上门检查身体是他日常工作的一项内容。

这次,我们去的是阿西叶·依拉洪老人家。一见到张夕春,阿西叶笑眯眯地迎上来。“张大夫,亚克西!”她竖起大拇指说,“任何时候,只要有病有痛,一打电话,张大夫就来了。”

张夕春用行动践行着当年的人生选择和初心。他获过很多荣誉,2020年,被评为“自治区劳动模范”。去年8月,他又荣获“中国好医生”荣誉称号。他时常回忆去年11月去宁夏领取“中国好医生”这一荣誉的经历,“特别激动,这是给予我的肯定。”

令张夕春津津乐道的是:“我给村里很多村民的一家三代、四代看过病,还有一家五代的呢!”在他眼里,守护村民的健康是他获得的最耀眼的勋章。(文/图  记者 李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