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犁新闻网 >深度报道
【庆祝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成立70周年▪“时光印记·重走采访路”系列报道】希望的田野
来源:伊犁新闻网     点击:
字体:
分享到:
编辑:王杨       2024-08-31

“多年前,我采访过伊宁县的玉米种植。那时候,农户都种大田玉米,自留种子,产量不高,收入偏低。短短十几年,伊宁县推广了制种玉米,把玉米制种变成了农户增收致富的‘金色’产业,将一颗颗小种子演绎成一串串奏响乡村振兴交响曲的动听音符,实现了从‘粮仓’到‘种仓’的华丽转身。”

十多年前,伊宁县温亚尔镇布列开村村民马靖还在上学,他清楚地记得,当年,他的父母和许多农户一样,种的都是大田玉米,用的都是自留的种子,产量不高,也卖不上好价钱。

十几年后的今天,马靖加入了农业合作社,种上了制种玉米。不仅节省了人力成本,收入还翻了几倍。

马靖的经历只是伊宁县成千上万农户的缩影。

伊宁县水源充足、土壤肥沃、光照充足,无冰雹、干热风等天气。良好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为农作物尤其是种业生产注入了得天独厚的强大“基因”,使得伊宁县一直享有“塞外粮仓”的美誉。

种子被誉为农业的“芯片”,其重要性和潜在价值怎么放大也不为过。

伊宁县高度重视玉米制种工作。特别是近年来,伊宁县紧紧围绕农业高质量发展,把“七大行动、一个机制”作为推进玉米制种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不断完善种业全产业链,大幅提升种业核心竞争力,通过整合资源、加强科技创新等措施,着力打造以小麦为基础、玉米制种为主的国家级“种业小镇”。

截至目前,全县制种玉米共有30万亩,占比超全县耕地的30%,成为全疆最大制种玉米种植基地。

多达30万亩的制种玉米怎么种?怎么管?怎么收?

答案尽在“科技创新”四个字中。

谈到科技创新,伊宁县禾稼旺农民合作社生产总监吴梦远感慨万分。他说:“现在都是智慧农业,合作社也依靠科技种地,像老一辈农民凭经验种地、靠天吃饭的粗放种植管理时代已经过去了。”

在数控中心,吴梦远向记者展示了如何通过卫星遥感图像观察农田墒情、作物长势、土壤有机质成分以及病虫害防治,并进行数据收集、分析等。

吴梦远告诉大家:“我们可以根据遥感图像的深绿程度来判断玉米制种的长势。淡颜色的长势稍微不太好,深绿色证明长势非常好。掌握这些信息后,我们再根据遥感图影像,对玉米制种地进行单独田间管理。过去,要了解玉米的生长情况,每1000亩地至少得一个人统计分析。而依靠科技力量,一个人就能管4000亩地。”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

为了吸引众多制种企业入驻,伊宁县不仅划拨土地802.1亩,用于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还出台了系列优惠政策,使得中种集团新疆种业有限公司、新疆登海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新疆创锦河谷种业、伊犁惠宁生物、甘肃省静宁县阿阳产业等8家公司相继落户种业产业园,总投资达6.9亿元,年种子加工量可达20余万吨,年产值突破17亿元。

以中种集团新疆种业有限公司为例,该公司在全球种子行业排名第三、中国种子行业排名第一,落户伊宁县城南工业园区后,占地98.9亩,总投资达3亿元。

目前,该公司果穗烘干车间和种子加工生产线及配套设施已全面开工建设,预计12月完成竣工验收,并投入正式生产运营。届时,脱粒预清处理能力每小时50吨,果穗烘干处理能力每批次1800吨,年加工成品种子能力1万吨。

制种玉米的广泛种植和玉米制种企业的纷纷入驻,带来的辐射效应和附加值非常明显,至少体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提高了土地流转费。今年,伊宁县土地承包费每亩可达1560至1600元,而往年只有1200至1400元。

二是提高了机械使用费。制种企业在制种过程中,从犁地、播种、田间管理到收获,使用大量农村机械,尤其新增了很多新型高技术机械,农机户收入翻了一番。

三是促进了女性劳动力的增收。在播种、破膜出苗、中耕、抽雄等制种环节,需要大量劳动力。据统计,全年用工达8万人次,劳动力平均每天收入150元,劳动力工作累计70天,共增收8.4亿元,许多女性劳动力的优势在这里得到了很好发挥。

四是企业用工费呈现增长势头。8、9月,8家企业用工达2400余人,每名工人每天收入300元,累计工作50天,共增收0.3亿余元。

五是制种玉米增收显著。制种玉米企业的兴旺,推动了玉米产业链发展,使玉米全身变成了“宝”。有人算过一笔账,大田玉米每亩纯收入最多600元,制种玉米却能达到1600元,对比优势明显。

对此,马靖感触颇深。在他看来,把地交给合作社可比自己种强多了,年年增产丰收,能稳稳收租金不说,还能领到分红,在自家地里打工还能再挣一份,一块耕地三份收入,何乐而不为呢。

伊宁县种业发展中心主任范维勇表示,随着制种玉米产业的振兴,伊宁县的乡村正呈现出“两多一少”现象,妇女就业的人多了,增收的农户多了,村头巷尾闲聊的人少了。而8家制种企业的相继落地,加快推进了伊宁县种产业全链条的发展,构建了“育繁推”一体化产业体系。打造出的新品种、新技术展示示范基地、智慧种业示范基地、种子质量检验检测中心等,逐步形成了“一园三区多点”的产业布局。

“实现满负荷生产后,伊宁县玉米制种企业年生产能力将达21.06万吨。这些种子10%供应本县,其余都将销往全国各地,伊宁县将由‘粮仓’变成名副其实的‘种仓’。”谈到伊宁县制种产业的未来,范维勇如是说,语气里满是自信。

透过范维勇自信的话语,记者仿佛看见伊宁县这片希望的田野焕发出新的勃勃生机,一个更加幸福、美好的灿烂明天正阔步走来。(特约记者 蒲雪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