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犁新闻网 >深度报道
【庆祝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成立70周年▪“时光印记·重走采访路”系列报道】从一个村的变化看尼勒克脱贫攻坚成绩单
来源:伊犁新闻网     点击:
字体:
分享到:
编辑:贾孜拉·博拉提拜       2024-09-02

故地重游,感受时光穿越,此次老记者重走采访路,旧记忆已经无法和新场景重叠,一路惊喜、一路兴奋。

8月12日,伊犁融媒体中心与伊犁州党委老干部局联合策划实施的“时光印记·重走采访路”采访团一行来到了尼勒克县加哈乌拉斯台乡套乌拉斯台村,一进入村庄,就令人耳目一新,老记者们纷纷感叹村落的变化之大。

套乌拉斯台村曾经是自治区级贫困村,也是原伊犁日报社的对口扶贫点,采访团的老记者们对村里过去的情况十分熟悉,“这里以前是土墙断壁,现在变成了绿地。”“这里新开了饭馆和超市!”

套乌拉斯台村在老记者脑海中的记忆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容村貌、村民精神状态和村民们致富途径都完全不同往日。

老记者吴志坚盘腿坐在原村党支部副书记米得尔汗·木海家的炕上,听老人说着这些年的变化,老人越说越激动。

老记者在老支书米得尔汗·木海家中采访.jpg

老记者在米得尔汗·木海家中采访。张亮 摄

米得尔汗今年86岁,1967年入党并任村党支部副书记,做了数十年的村干部,对村里的变化如数家珍。老人掰着手指头对村里的大事一一列举:1988年村里通电,2002年全村通自来水,2017年易地搬迁,2018年全村通柏油路,2019年通过脱贫验收,2021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老记者们一边采访,一边搜寻着过去的记忆,对比之下,新旧变化愈加明显,村里农牧民的生活已不可同日而语。

过去,套乌拉斯台村集体经济收入基本为零,农牧民靠着几亩薄田和少量牲畜生活,日子过得很是艰难,在国家扶贫政策、各单位帮扶的惠泽下,农牧民致富理念改变,现在套乌拉斯台村可以说是村强民富。

吴志坚在采访套乌拉斯台村家禽标准化养殖基地时碰到了在这里打工的村民巴哈塞尔克·阿布德尔霍加,一番对话道出了巴哈塞尔克家的生活状况。

吴志坚问:“你什么时候到这里工作的?收入有多少?”巴哈塞尔克笑呵呵地说:“我和妻子是2019年8月来这个家禽养殖基地工作的,我们俩每个月工资共有7000多元,日子过得很富足。”“在外打零工好?还是固定在村里的养殖场工作好?”“以前打零工每年也就1万多元收入,现在每年家里有8万多元收入。”

近年来,套乌拉斯台村充分运用“党支部+公司+合作社+脱贫户”的思路发展村集体经济,村里现有4.5万羽规模的标准化家禽育雏养殖基地、10万只标准化蛋鸡养殖棚圈、1个坚果加工包装厂和200头牛的集中养殖场,这些企业和公司不仅能给村集体持续“输血”,还提供了就业岗位,50余个低收入家庭有了稳定收入。

远远望去,套乌拉斯台村一块1073亩的“大条田”格外显眼,这是今年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完成后,原本零散的耕地,经过土地平整、填渠平埂、漫灌变滴灌和田间道路的重新规划,实现了化零为整,“小田”变“大田”,通过标准化、集约化的成规模耕地经营模式,亩效益可提高300元。

套乌拉斯台村的蜕变是尼勒克县实施脱贫攻坚战略的一个缩影,2018年,尼勒克县正式摘掉贫困县帽子后,为继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该县持之以恒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逐类逐户量身定制巩固提升措施,坚持不懈培育特色富民产业,基本实现了村村有主导产业、户户有致富门路。2023年,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增加2510元、增长17.8%,牢牢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记者 张亮 闫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