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尔果斯国门,历经六代更迭,每一代都镌刻着不同的时代印记,触动着人们在历史变迁中的鲜活记忆。
“三、二、一,打开国门。”当第一缕阳光倾洒在双西公路中哈两国的分界线上,霍尔果斯国门缓缓拉开。一时间,中外客商和往来车辆涌入口岸,热闹非凡。此时,二级上士孔思远身着厚重的军装,手持计数器,目光如炬,紧盯着双西公路的方向。
正在有序通关出口的国产车。
上世纪简陋的霍尔果斯海关。王民斌 摄
“每一代国门的更迭,都是时代变迁的缩影。它们不仅记录了边境地区的繁荣与发展,更承载了无数边防官兵的辛勤付出与无私奉献。”孔思远的话语中透露出对过去的怀念与对未来的憧憬,他告诉记者,“六代国门的边疆记忆,如同一部部生动的历史教科书,激励着后来者继续前行。作为国门卫士,要守护好祖国的每一寸土地。”
指着不远处川流不息的来往车辆、熙熙攘攘的中外客商,孔思远自豪地向记者介绍,数十年间,国门更新六代,哨楼换代八次。如今,站在哨楼上通过望远镜便可清晰瞭望双西公路中哈段交界点及霍尔果斯铁路口岸。
如果追溯至最早,霍尔果斯国门或许只是一座简陋的界碑,孤零零地矗立在广袤无垠的戈壁上,见证着两国边界的划定。那时,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但这简陋的界碑却如同灯塔一般,照亮了两国人民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的道路。
游客在霍尔果斯口岸留影。
通过国门进入霍尔果斯口岸的货运车辆。
随着时代的进步,霍尔果斯国门也经历了从木质、铁质到现代化电子监控系统的多次升级。第二代、第三代国门逐渐加入了更多的技术元素。这一时期,国门不仅是物理上的界限,更是国家主权与安全的守护者。
第四代国门,以其更加宏伟壮观的姿态,成为了中国对外开放的新窗口。这里建设了现代化的口岸设施,具有真正里程碑意义上的大道国门吸引了大量国内外企业和投资者。
1988年的霍尔果斯口岸。王民斌 摄
霍尔果斯市俯瞰。
2000年以来,霍尔果斯国门再次迎来华丽转身,第五代、第六代国门更加注重环保、智能与人文关怀。它们不仅采用了先进的环保材料和技术,还融入了丰富的文化元素,成为展示中国形象、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平台。
“霍尔果斯六代国门的历史,是一部活生生的中国对外开放史,也是一部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勇于探索的奋斗史。”荣誉室内,孔思远正绘声绘色地讲解连史。记者看到,荣誉室满满两墙的荣誉奖章、深远悠长的连队历史让官兵们深受激励。想到自己曾经是一名光荣的国门卫士,连队官兵心中便倍感荣耀。
第六代国门。
从简陋的界碑到如今的现代化国门,六代国门的巨大变化不仅体现了中国综合国力的显著提升,更反映了中国对外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化。如今的霍尔果斯,也已成为集通关贸易、文化旅游、文化交流等众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口岸,是中哈两国人民友谊的见证。
天际晚霞燃似火,天山尽沐落金晖。准时换哨了,又一班官兵登上哨楼,他们精神抖擞,正气凛然。国门上“中华人民共和国”7个大字在金灿灿的落日余晖下显得愈发夺目……(文/记者 许洁之 图/记者 赖宇宁 张庆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