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犁新闻网 >深度报道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成立70周年特别报道】伊犁文物是对历史的有力回答
来源:伊犁新闻网     点击:
字体:
分享到:
编辑:王杨       2024-09-04

伊犁的历史有多久远?伊犁与中原文化之间的交流交融始于何时?在中华文化璀璨的星河中,伊犁又闪耀着怎样的光芒?要找寻这些问题的答案,文物是最有力的线索。

每一件文物都是历史留给后人的消息。自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成立以来,伊犁州通过积极开展考古、文物普查等工作,充分挖掘本地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让伊犁多元一体文化的发展脉络越发清晰。

截至目前,伊犁州境内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晚期的石器和化石地点不少于20处,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石器和化石地点有六七处。这表明,早在先秦时期,伊犁等地就已经出现人类活动的遗迹。而其石器的形制、打制技术以及共存的陶器色彩、纹饰与北方地区的甘肃、内蒙古、宁夏等地相近,说明早在先秦时期,伊犁与祖国各地已经有了较为密切的经济、文化交往。又比如,出土于伊犁州昭苏县的管銎铜斧与其他早期青铜器,也说明早在汉代“丝绸之路”开通前,新疆地区就是中外交流的重要通道。

镶嵌红玛瑙虎柄金杯

青花凤首扁壶

镶嵌红宝石金面具

缀金珠绣织物残片

特克斯文博院的藏品草原石人。王志华 摄

在伊犁历年的考古发现中,黄金宝藏的面世颇为引人注目。

黄金宝藏于1997年出土于新疆兵团第四师74团波马古墓。当年10月中旬,74团正在修建从木扎尔特河大桥通往波马边防站的公路,就在施工人员用挖掘机又一次挖向土坡时,随泥土一起出现的正是金光闪闪的黄金宝藏。

伊犁州博物馆研究员安英新告诉记者,他当时担任伊犁州文物保护管理所所长。黄金宝藏出土后,时任伊犁州文化局党组书记张志立给他打了电话,让他立即赶往74团。

这批文物包括有镶嵌红宝石金面具、镶嵌红玛瑙虎柄金杯、缀金珠绣织物残片等珍贵文物70余件。此外,还有人的骨骼及殉葬的马匹骨骼。

镶嵌红宝石金面具高17厘米、宽16.5厘米,重量达245.5克,大小与真人面孔相差无几。其制作工艺尤为精致细腻,几乎采用了古代金银器制作中的镶嵌、锤鍱、焊接、抛光等一切工艺手段。整个面具栩栩如生,宛如一面金质浮雕,具有很强的写实性,对研究墓主人的真实肖像、族属、人种有很大帮助。

在这批文物中,缀金珠绣织物残片也向人们透露出了重要的历史信息。

缀金珠绣织物残片在新疆考古学家王炳华所著的《新疆波马金银器》一文中被称之为“缀金珠刺绣”。刺绣为我国传统织物装饰工艺。缀金珠刺绣工艺也就是我国古代传统刺绣工艺中的“钉珠绣”或“穿珠绣”,在汉代前后就已经出现。英国收藏的一件汉式风格的云气虎纹绣就是在小金块中间穿孔,以丝线钉绣。

此外,在学者杨雪与刘瑜发表于期刊《丝绸》上的论文《从毬路纹管窥丝绸之路中外纺织服饰文化交流》中可以了解到,缀金珠绣织物残片中的毬路纹式样很早就流行于古代西亚、北非、中亚地区。西亚伊朗哈特拉遗址出土的公元2世纪帕提亚王朝时期的石雕国王像服饰和长靴上均装饰有毬路纹。

也就是说,在缀金珠绣织物残片上,我们能清晰地看到中西文明在此交汇融合。

当下,伊犁州博物馆为这批文物专设了一个名为《黄金宝藏 伊犁波马古墓出土金银器展》的常设展,藉由这些巧夺天工和华美贵重的馆藏文物讲述伊犁这一丝绸之路要冲的开放和包容。

在伊犁州博物馆,另有一件镇馆之宝元青花凤首扁壶。它的出土发现称得上是“一朝出土天下闻,万千风流见于今”。

目前,全世界各大博物馆收藏的元青花器物数量大约有400余件(套),中国境内有200余件。而扁壶器形,全世界仅残存10余件,其中,我国境内出土了两件,一件于1970年从北京元大都遗址出土,现收藏于北京首都博物馆;另一件,就是于1998年出土,现收藏于伊犁州博物馆的元青花凤首扁壶。

在这件国家一级文物元青花凤首扁壶的背后,是一座消失的丝路名城。

元青花凤首扁壶是霍城县芦草沟镇西宁庄村村民马忠在1998年秋天从自家农田挖出的。他随后联系到伊犁州文物保护管理所,上交了元青花凤首扁壶。

这件元青花凤首扁壶是我国元代景德镇窑名瓷,青花色泽凝重鲜丽。整个器物采用装饰和造型融为一体的艺术技巧,别致新颖。通体除壶流凤头状吻部稍残、凤尾状执柄缺失外,其他部位保存完好,是我国现存发现的元青花瓷器中唯一一件瓶身完整的扁壶器型,价值非凡。

元青花凤首扁壶出土于伊犁阿力麻里古城遗址范围。从这件文物的背后,我们可以一窥此处的昔日繁华。

伊犁自古以来就是草原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水源充足,牧草丰美。公元13世纪,成吉思汗统一中亚后,将以阿力麻里为中心的中亚广大地区分封给察合台,成为察合台汗国的首府。由此,阿力麻里迅速崛起,成为历史上中亚最繁华的城市,被誉为“中亚乐园”。元刘郁《西使记》中如是写,“出关至阿里麻里城,市井皆流水交贯,有诸果,惟瓜、葡萄、石榴最佳。回纥与汉民杂居,其俗渐染,颇似中国。”又《长春真人西游记》载,“土人呼果为阿里马,盖多果实,以是名其城。”

青花创制始于唐代,但直到元代,青花瓷才出现了大规模的烧造,烧制工艺和艺术水平都达到了一个高峰。正是其迷人的魅力,元青花被誉为中国的“国瓷”,成为当时出口中东、西亚地区的重要商品,并应不同地区的生活习惯,烧制成大小不同的器型。如,元青花凤首扁壶正是为了适应游牧民族便于携带的需求而特别烧制的。

由此,一座水流淙淙、各族杂居、瓜果飘香、丝路商人于此中转休憩的中亚重镇便于历史长河中浮现出来。

采访团参观伊犁州博物馆。李剑 摄

陵谷变迁,沧海桑田。

近10余年来,阿力麻里遗址有大量的文物出土,其中尤以元青花凤首扁壶的出土最为重要。安英新说,它的出现,进一步印证了伊犁作为元代草原丝绸之路的商业贸易中心地位,对我们研究元代伊犁,以及伊犁与祖国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都有重要意义。

考古的过程,正是拨云见日、溯本正源的过程。文物会说话。

目前,伊犁州直有文物点1357处,其中古墓葬1176处(5万余座)、古遗址63处、古建筑20处、石窟寺及石刻46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50座、其他2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8处,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48处,州级文物保护单位66处,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111处,未定级文物保护单位114处。这些丰富的历史遗存告诉我们,何为源远流长,何为血脉相连、多元一体。(文/记者 李剑  图/除署名外均由伊犁州博物馆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