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0日,记者来到素有“林果之乡”美誉的新源县喀拉布拉镇,一株株桃树绿意盎然,鲜红的桃子缀满枝头,沉甸甸的果实压弯了树枝。桃子果香扑鼻,让人垂涎欲滴。果农们正在忙着采摘、装运、装箱,现场一派丰收的喜人景象。
“这些年在党的各项惠民政策扶持下,我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我们打心眼里感党恩。”果农陈星动情地说。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伊犁州党委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伊犁篇章。
新源县坎苏镇阔克托别村党员(远程)教育站点管理员哈尔肯·努拉斯(右三)前往牧区,对牧区的党员群众开展送学活动 。李江林 摄
听民意 扎实工作聚民心
“干事创业的村干部多了,党员逐渐成为引领群众的主心骨”“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工作队和村‘两委’工作人员的身影”……
8月9日,记者走进新源县那拉提镇恰勒阔德村,映入眼帘的是漂亮的文化墙、平坦的柏油路、挺拔的景观树,远处则是此起彼伏的山峦和一望无际的草原。
这个距离国家5A级景区那拉提旅游景区仅5公里的小山村,曾经部分道路年久失修、路灯老化损坏严重,村民守着旅游景区的“金饭碗”,却吃不上“旅游饭”。
和老党员一起开展主题党日活动。
“以前找村干部办事难,如今村干部主动入户走访、上门服务,为我们办了很多实事。”恰秀民宿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沙尔山·阿依提木哈买提谈起村干部的变化,脸上满是笑容。
“工作队不仅帮我们改善了硬件设施,提升了村子的‘颜值’,而且带领我们解放了思想,转变了观念。村民吃上了‘旅游饭’,日子越过越好。”恰勒阔德村村委会主任合得尔别克·巴合克勒得说。
2018年3月,恰勒阔德村从阿尔善村拆分出来,300多户1000多人“另立门户”。同一时期,州党委老干部局驻村工作队来到了村里。为建强基层党组织,工作队注重强班子、带队伍。针对村“两委”班子工作思路窄、动力不足等问题,工作队帮助村“两委”量身定制帮扶计划,将6名责任心强、综合素质高的致富带头人调整进村“两委”班子。同时,工作队面对面理思路,手把手教方法,帮助村干部解决工作中的“疑难杂症”。
下加尕斯台村工作队队员和村干部帮助果农采收新梅。 华岩明 摄
在工作队的帮带下,村干部工作积极性高了,工作方法多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不断增强。
尽管恰勒阔德村紧邻景区,但过去村里以养殖业为主,产业结构单一。为此,工作队第一步便是动手改变村容村貌,在提升村庄“颜值”上下功夫,引来大量游客,此外还组织村民外出观摩学习,开办旅游服务培训班,增强村民服务游客的本领。“有了科学管理和规范服务,来我们村里吃饭、住宿的游客逐渐增多。”沙尔山高兴地说。
近年来,伊犁州建立全程结对帮带村干部和后备力量工作机制,驻村工作队队员结对帮带村“两委”班子成员,为村干部厘清工作思路、提出意见建议,不断强化村“两委”班子的领导力和推动力。
巴依托海镇下也台温村党支部书记马东伟给农户讲授冬小麦管理相关知识。 玛依拉 摄
办实事 推进乡村振兴
套袋、封口、装箱……尼勒克县胡吉尔台乡吉仁台村食用菌生产基地木耳菌包生产车间内机器轰鸣,工人们坐在半自动菌包机前灌装菌丝培养料,一道道工序有条不紊。
吉仁台村以种植小麦、玉米等传统作物为主,集体收入来源单一,如何壮大村集体经济,助力村民增收,一直是村“两委”思考的事。
2019年,村“两委”经过市场调研发现,食用菌种植周期短、占用土地资源少,是效益高、见效快的产业项目。通过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商议,村“两委”决定以食用菌产业为突破口,破解乡村产业发展“瓶颈”。
霍尔果斯边检站工作人员对出入境人员进行日常查验。
当年,村“两委”申请脱贫攻坚巩固提升项目资金541万元,新建占地1.5万平方米的食用菌生产基地,引进榆黄菇、木耳菇等品种,并邀请州农科所技术人员针对食用菌的生长周期、菌棒低温刺激、疏蕾等内容“传经送宝”,培育出木耳菌及DIY蘑菇盆景等,为村集体增收45万元。
为进一步做大做强菌菇产业,由村党支部牵头,成立吉仁台村食用菌股份经济合作社,对基地和生产区进行升级改造,11户村民以资金入股的方式加入合作社,按照“基地+合作社+农户”的运营模式,由合作社统一提供菌棒、技术指导,统一收购、销售,带动户均年增收7000元。
“我们的菌菇是从四川新引进的品种,一头菌包可以出菇700—800克。”村委会主任、食用菌基地负责人木拉提江·木哈西介绍说,现在村里运营的大棚有8座,年产值达70万元。
重温入党誓词,坚定理想信念 。 玛依拉 摄
目前,食用菌基地以生产平菇为主,日产平菇280公斤,榆黄菇50公斤,每日销售额2000余元。辐射带动周边30名农户在家门口就业,每月收入达3000元以上,实现村集体收入增加、企业创收、农民致富三方共赢。
围绕“产业强村、村企合作”工作思路,2023年,村“两委”依托食用菌基地,成立村办企业——伊犁吉美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建设占地600平方米的平菇菌棒加工厂和2500平方米的智能化出菇大棚,进一步提高菌菇的产量和品质。
为延伸致富产业链,公司通过收购小麦、玉米桔杆等菌棒原辅材料,拉动运输、物流等配套产业的发展,推动村集体经济由“保底型”向“发展型”转变。整合产业资源,带动发展蔬菜、花卉种植产业,吸纳15—20名农户就地就业。
开展送学活动。
强基础 “村里事”变“家家事”
“巴彦岱村成了文化小镇,游客停车不方便,我建议以后王蒙书屋周边村民白天不要把车停在路边”“13巷啤酒厂的大货车特别多,影响学生放学通行,建议学生上下学的时候大货车绕行”……近日,在伊宁市巴彦岱镇巴彦岱村10巷4号文化大院召开的“伊犁人的奶茶会”上,村党支部书记罗建与村民代表一起讨论村里事。
为进一步激发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内生动力,村“两委”联合州文旅局驻村工作队,结合实际对村党务、村务、财务全部张榜公示,重大事项实行“四议两公开”,开展“伊犁人的奶茶会”议事活动,充分保障村民的参与权、知情权,以“微自治”方式让村民参与解决“家门口的烦心事”。
“我以为工程款要不回来了,幸好村里有懂法律的人,帮我追回了2000元工钱。”两个月前,村民买尔旦·尼亚孜因拿不到工钱而烦恼。作为依法治村工作联络员的依米拉·伊力亚斯,得知此事后主动找到欠薪方,帮助他追回了工资。
焕然一新的基层办公场所。
村“两委”探索设立“村级法律咨询服务站”,实行依法治村工作联络员制度,组织村法律顾问和村干部、人大代表、退伍老兵、志愿者队伍等群体中的法律人才,组建联络员队伍,主动帮助村民解决法律方面的问题。在巩固村委会法治文化阵地的基础上,以巴彦岱村安康路八、九、十三巷作为示范巷道打造法治文化主题巷道近900米,突出“法”与“文化”的有机融合,让村民抬头见法、出门学法。
为进一步提高村民的法治意识,村“两委”和工作队联合村法律顾问和镇司法干部,组织成立5支“法治宣讲队”,通过入户走访、学法讲堂、巴扎宣讲、发放资料等方式,开展各类法治宣讲和普法活动200余场次,覆盖群众3000余人,提供法律咨询150余人次。组织辖区村民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禁毒展览馆,观看法治教育系列宣传片12场次,受益群众300余人次,让各族群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法治教育。
2023年底,巴彦岱村被评为第三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我们将持续发挥村党支部在乡村治理中的领导核心作用,持续推动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不断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建设人人参与、人人负责、人人奉献、人人享有的乡村治理共同体,增强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该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队长帕提曼·孜娜提说。
(文/记者 韩莎莎 通讯员 张伟民 王金玲 图/除署名外均为资料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