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每个时代人的梦想都留有时代的印记和色彩,梦想是人生航船上的永恒灯塔,它给人以力量并照亮前行的路。
8月12日,伊犁融媒体中心与伊犁州党委老干部局联合策划实施的时光印记·重走采访路主题采访组,来到尼勒克县加哈乌拉斯台乡套乌拉斯台村采访。2017年,套乌拉斯台村曾是原伊犁日报社的定点扶贫村,我这次选择到7年前曾经走访入户过的一个“特殊家庭”采访,这家祖孙三代,怀揣梦想,初心不改,矢志不渝,60年来接续与贫困做斗争,最后摆脱贫困,实现小康并过上富裕生活的故事令人感动。
摆脱贫困,过上富裕的生活
初秋的套乌拉斯台村阳光明媚,空气清新,一条笔直的水泥混凝土公路贯穿村庄,路两旁是绿油油的庄稼和崭新的抗震安居房,在阳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辉。套乌拉斯台村欣欣向荣的景象让我耳目一新、感慨不已。
硬化路面一直通到哈萨克族老人米德勒汗·木喀依家所在的六组街巷,米德勒汗听说我要来,早早就在家门口等候,见面时,老人像见到老朋友一样亲切,与我热情拥抱,气氛温馨而欢快。
现年86岁的米德勒汗是村里的老干部、老党员。他上世纪50年代末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偏远的套乌拉斯台村当干部。他于1967年入党,1968年任村党支部副书记,2022年获得“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
米德勒汗有3个儿子5个女儿,如今他和老伴与小儿子一家住在一起,小儿子家有4间共计120平方米的新房,房里安装了暖气、配备了卫生间,各种电器齐全,有两辆小汽车,生活富足而甜蜜。
老记者吴志坚与老支书米德勒汗·木喀依亲切握手。 张亮 摄
谈起今昔变化,米德勒汗感慨万千。他对我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村里的条件十分落后,生活比较艰苦,不通电不通自来水,住的土坯房、行的灰土路、喝的河坝水,住房四面透风,窗户没有玻璃,冬天只好把破毡子钉在窗户上,烤火用牛粪和柴火。饮食也比较单一,很少有蔬菜,肉、油、奶更是短缺,村里没有卫生室,看病要踦马走20公里到县医院。
那时实行“吃大锅饭”,养殖粗放,种植单一,生产效率低下,农牧民收入微薄,条件相对好点的米德勒汗月工资收入30元,养活一家10口人,日子也过得紧巴巴的。当时,他的梦想是:摆脱贫困,过上富裕的生活。
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华夏大地,也吹到了偏远的套乌拉斯台村,该村积极实行以家庭承包为主的多种形式联产承包责任制,鼓励村民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和家庭副业,这些措施极大地调动了农牧民的生产积极性。
米德勒汗动情地说:“那个时期,国家很重视扶贫开发工作,投入了大量扶持资金,各级都成立了扶贫机构,各级干部都有包村包户扶贫点,真是轰轰烈烈!”套乌拉斯台村是自治区级贫困村,也是国家级贫困县尼勒克县最贫困的村之一。尼勒克县当时农牧民人均收入连续3年不足300元,为全国牧区扶贫专项贴息贷款扶持县,得到了国家相应优惠政策的扶持。“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启动后,中央和自治区各类扶贫专项贷款连年下拨,成为扶贫帮困的主要资金来源。
为了早日实现“摆脱贫困,过上富裕生活”的梦想,村党支部解放思想,积极探索,加强教育引导,全面落实农村(牧区)各项经济政策。米德勒汗挨家挨户做宣传工作,他常常对村民说:“贫困压不垮我们,只会让我们更坚强,愚公可以移山,我们要学习愚公移山精神,克服‘等靠要’思想,自力更生,团结一心,一定能够战胜贫困,早日过上富足殷实的幸福生活!”
牲畜折价归户后,米德勒汗带头搞养殖,经过精心饲养,他家养的牛羊个个膘肥体壮,出栏率高,产羔(仔)率也高,家庭收入大幅增长,生活质量也明显改善。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经过几年的努力,村民的生活开始改善,多数村民解决了温饱问题,一些村民走上致富道路。
“改革开放政策好,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的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以说旧貌换新颜!”米德勒汗激动地对我说,上世纪80年代村里家家户户通了照明电,90年代通了干净卫生的自来水,土路变成了砂石路,住房条件也逐渐改善,村里许多小伙子外出务工挣了钱都盖了新房,娶上了媳妇,套乌拉斯台村气象一新。
进入21世纪,党的惠农政策逐年增加,农牧民收入持续增长,农牧业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套乌拉斯台村实现了历史性的巨变。21世纪初,村里的贫困人员大幅减少,许多人通过勤劳致富,过上了梦寐以求的富足生活。2017年,全村37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脱贫,2018年,套乌拉斯台村整体脱贫,摘掉了戴了几十年的“贫困”帽子,米德勒汗的梦想终于实现了。
勤劳致富,实现全面小康
来到米德勒汗的儿子赛先别克·米德勒汗家,一进大门映入我眼帘的是6间宽敞明亮的新房,院子里有个小花园,种着各种花草树木,可以看出这个小康之家充满生机与活力。
今年49岁的赛先别克谈到过往的经历,脸上洋溢着自豪:“我高中毕业后于1994年12月参军,1997年12月退伍并回乡务农,2000年入党,当时我的梦想是:勤劳致富,实现全面小康。”
退伍回乡的赛先别克,看到家乡的变化很是欣慰,也增强了他扎根家乡、建设家乡、勤劳致富的信心。父辈们与贫困抗争的经历和成果,给赛先别克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这是他执着奋进、实现梦想的不竭动力。
2004年,赛先别克与本村的一位姑娘结婚成家。结婚时家里只有两间土房,没几件像样的家具和电器,也没有牲畜,人均收入不到1000元,被列为了贫困户。
“军人应该有军人的胆识和气质,不怕困难,勇毅前行,现在政策这么好,我们应该闯市场搞多种经营,争取早日脱贫致富。”赛先别克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在国家脱贫攻坚政策的鼓舞下,赛先别克积极参加村里举办的“农牧民实用技术和二、三产业培训班”,培训结束后,他立马开始种植果树、蔬菜,也饲养了十几只鸡和羊,大力发展庭院经济。几年时间,赛先别克就打了个翻身仗,2014年,他家率先脱贫,走上了致富之路。
赛先别克说:“脱贫致富只是第一步,实现全面小康是我的奋斗目标,我不能骄傲自满,还要撸起袖子加油干!”
脱贫后,赛先别克凭着在培训班上学到的养牛技术,用扶贫贷款购买了两头扶贫牛,经过精心养殖,母牛可以产奶产犊,公牛长大可以卖钱。赛先别克的第一桶金,就是卖牛挣的5000元。尝到养牛卖牛的甜头,赛先别克干劲十足,他又贷款买牛,从几头逐渐发展到十几头,如今他家有品种牛20头、品种马4匹,成了村里的养殖大户。赛先别克几乎每半个月都要去县城“巴扎”卖牛,每次都可赚1000元左右,一年卖牛净收入达2万余元。赛先别克还承包了60亩地,田地一年收入3万元,另外,他还跑货运、打零工,一年收入5万元,去年他家的人均收入达1.8万元,超过全村平均数。
“一个人富了不算富,全村人都富起来才是真正的富,这是我的愿望,作为一名党员我有义务帮助困难群众一起脱贫致富奔小康。”赛先别克是个乐于助人的热心肠,每当左邻右舍有困难,他都会拿出一些钱和米面油以解燃眉之急。他有一辆小货车,许多村民让他拉些东西,他都免费服务,记者问他帮助了多少人,捐助了多少钱物,他说记不清楚了。村民的口碑就是党员干部的最好奖杯,赛先别克因此成了村里的党员示范户和致富带头人。2020年,套乌拉斯台村全面步入小康,赛先别克终于圆了“全面小康梦”。
乡村振兴,实现现代化
米德勒汗的孙女阿勒腾古丽·努甫别克,2016年毕业于伊犁第二师范学校,阿勒腾古丽毕业后有机会留在伊宁市工作,在选择留伊宁市还是回家乡,当时她有些犹豫。
“在我犹豫时,我想到了我的爷爷和父母,他们在家乡奋斗了一辈子,改变了家乡的面貌,家乡需要年轻人才来建设,我应该多作贡献。”阿勒腾古丽毅然决定回家乡,2016年7月她到套乌拉斯台村当了一名村干部,由于工作积极,表现优异,2021年她当选为村委会副主任,负责村里的民政工作,2023年入党。阿勒腾古丽说,她的梦想是乡村振兴,实现现代化。在实现梦想的路上,阿勒腾古丽默默奋斗并奉献着。
阿勒腾古丽的家庭美满幸福,她一家3口人,住着80平方米抗震安居房,家里各种家具电器一应俱全,前几年购置了小汽车,与城里人一样过上了现代化生活。可是,阿勒腾古丽依然心不安,因为她是党员,又是村干部,她心里装着村民,关注着群众的安危冷暖。
阿勒腾古丽工作中总是勇挑重担,她通过协调解决自来水因天气原因经常断水的问题。功夫不负有心人,村“两委”和阿勒腾古丽的辛勤付出,结出丰硕成果,目前,村民的总体经济水平显著提升,全村保障机制和体系进一步完善,去年全村人均收入达1.73万元,集体经济收入达165万元,均创历史新高。
乡村振兴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支撑,为了实现“乡村振兴,实现现代化”的梦想,阿勒腾古丽现在集中精力做好村里的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阿勒腾古丽信心满满地说:“套乌拉斯台村的明天会更美好,我要继续为家乡的乡村振兴和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早日实现梦想!”(记者 吴志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