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好“花城”的蓝天碧水
伊宁市多措并举做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
伊犁新闻网讯(记者李亚锋)8月19日,夏末初秋的伊宁市,云白天蓝,艳阳高照,漫步在伊宁市胜利北路天鹅湖畔,湛蓝的水面泛起粼粼波光;行走于高楼大厦、街巷楼栋间,抬头见蓝天已成为市民生活常态。
在伊宁市胜利北路天鹅湖畔,十余名工人正在将230吨的风景石进行有序摆放,营造出水景浑然一体的感觉。
昔日“脏乱差”的棚户区,如今已变成优美湖畔公园,成为了充满阳光、活力、生机的景观休闲地带,为城乡接合部周边居民提供休闲娱乐、放松身心的场所。
正在天鹅湖畔忙着拍照的市民霍加艾合买提·阿布都克依木颇有感触地说:“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物力,拆除老旧房屋打造小游园、小广场,我觉得特别好。每天晚上带着家人出来到湖边散散步,真的很惬意。”
居民的真实感受,是对伊宁市以务实的作风、扎实的举措,全面深入开展大气污染防治工作,高质量打赢蓝天保卫战取得阶段性胜利的最好肯定。
今年以来,伊宁市委、政府全面落实好自治区、自治州党委政府关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要求,坚持大气污染防治方向不变、力度不减,严格落实“双组长”责任制,专门制定了《2021年伊宁市打赢蓝天保卫战攻坚行动方案》,并将蓝天保卫战各项工作指标纳入年底考核中,聚焦“控煤减煤”,加强源头管控,持续落实抑尘、控烟、减排措施,加大项目建设力度、打造智慧治理体系等一系列举措,为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奠定了基础。据统计,2021年1月1日至7月31日,伊宁市优良天数194天,优良率91.5%,同比2020年优良天数增加14天,优良率上升7个百分点,重污染天数7天,同比2020年减少3天。
正在建设的伊宁市供热有限公司第三热源环保设备超低排放升级改造项目,是伊犁州打赢蓝天保卫战实施超低排放改造项目之一。记者在现场看到,50余名工人正忙碌进行设备焊接和组装。
“没有改造之前排放标准是二氧化硫400毫克每立方米,氮氧化物也是400毫克每立方米,粉尘是80毫克每立方米,改造完粉尘能够做到低于10毫克每立方米,氮氧化物每立方米能降到50毫克以下,二氧化硫能够降到每立方米35毫克以下……”现场项目负责人冼耀华信心满满地说,目前工期已完成96%左右,预计本月20日整个冷调系统基本结束,9月底开始进行热调。
据了解,大气污染源曾被人们形象地称为“藏在楼栋间、躲在道路旁、匿身城郊接合部”,如何才能对其了如指掌、精准出击?
今年,伊宁市启动了生态环境新型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服务项目,已初步建成天空地一体、上下协同、测管治控联动的生态环境监测监管网络,实现了全市热点区域空气质量、机动车尾气、在建工地、渣土运输车、重点涉气企业的实时监测监管,从根本上提升全域生态环境智能感知和智能预警能力。
伊宁市生态环境智慧化管理平台负责人丁成富说,基于蓝天保卫战现实需要,积极引用“生态数字大脑”理念,实现全域生态环境智能监测、智慧管理、科学治理和精准调控,打造环境质量目标、智慧调度、预警事件等3级闭环机制,促进全域生态环境“测—管—治—控”闭环化管理及跨层级多部门协同联动。同时,引入第三方行业环保专家团队,提升大气环境管理专业化程度与监管水平;最终打造全市生态环境协同共治、科学治污、精准治污新局面。
“第三热源、伟伯热力和苏源生物超低排放改造项目预计9月可完工;256台燃煤小锅炉淘汰、棚户区改造以及城镇和农村居民煤改电等工作正在全力推进……”伊宁市打赢蓝天保卫战攻坚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干部胡娟说,通过以上举措,预计首府可减少燃煤6.85万吨,减少颗粒物排放1937.5吨,二氧化硫885.5吨,氮氧化物187.4吨。下一步,将继续优化产业布局,严禁“三高”(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项目进入,持续推进“煤改电”“煤改气”及新能源使用;同时严格落实建筑施工“七个百分百”要求,提高建筑工地扬尘治理能力;督促市区周边乡镇加大道路清扫保洁力度,力争到“十四五”末,实现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6.3%、PM2.5浓度达到每立方米38微克的计划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