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伊犁州结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乡村建设、移风易俗等群众关注问题,依托村规民约,形成全民参与的环境卫生整治氛围,努力实现村庄“颜值”“气质”双提升。
同时,伊犁州聚焦“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扎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施乡村振兴各项工作,多措并举、综合发力,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上台阶、见实效,呈现出乡村建设迈出新步伐、乡村治理水平有效提升等显著特点。
晃晃村的民宿。张庆华 摄
晃晃村:农旅融合面貌新
“晃晃村”就是霍城县芦草沟镇的四宫村,与法国普罗旺斯同处一个纬度。村庄在十几年前开始发展薰衣草产业,围绕紫色经济做文章,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每年6月的晃晃村是紫色的,薰衣草盛花期,空气里弥漫着独特的香味,吸引着游客从各地赶来赏花。一直到9月,薰衣草的盛花期,晃晃村每日游客都在2000人左右。每年薰衣草文化国际旅游节期间,游客最多时每天超过6000人。不少村民将自家院落改成民宿、农家乐或牧家乐,民宿从2019年的9家增加到现在的38家。还有不少村民从事薰衣草产品加工、销售工作。
晃晃村的民宿。张庆华 摄
“遇见香野”是晃晃村的一家民宿,老板范小芳曾在大城市打拼多年,因一次旅行爱上了晃晃村,便留下来开民宿,民宿年营业额可达百万元。
“这里有我喜欢的漫画中的生活,蓝天白云还有夕阳……”俞丹青来自杭州,她四年前与合伙人在晃晃村开设了一家花园餐厅,因为她特别喜欢花,在餐厅外的花园里种植了各种各样的花,餐厅内也布置了很多淡粉色的花朵,打造出浪漫温馨的氛围。
晃晃村不仅吸引了大城市的人们来此开民宿创业,本地村民也积极改造自家院落,发展农家乐,吃上了“旅游饭”。
晃晃村村民马忠良从事薰衣草种植已10余年,他将自家院子改造成农家乐,为游客提供餐饮服务,因热情好客被亲切地称作马叔。祖辈在此定居,61岁的马忠良借由小院过上了幸福生活。他笑着感慨:“年轻时没挣到大钱,如今退休了,钱却送上门来。”
从前靠10余亩地种植薰衣草,马忠良的年收入约为5万元。如今农家乐带来更大的收益,加之将薰衣草田承包出去,收入翻了一番。
晃晃村的薰衣草盛开。赖宇宁 摄
因农旅融合发展走上致富路的农户还有很多。晃晃村成立了伊农香合作社,从产品种植、开发、销售到后期薰衣草秸秆再回收利用,形成了特色产业链,带动200余名农牧民稳定就业,带动周边1000余名富余劳动力就业,农户的收入不断提高。
如今,晃晃村在提升旅游服务质量、补齐旅游基础设施短板上下功夫,实施电缆地埋、外立面墙体改造、绿化、亮化、民宿提升改造等项目,增强游客的体验感和舒适度,以新面貌吸引更多游客观光旅游,推进农旅更加有效融合,助力乡村振兴。(记者 韩莎莎)
乌宗布拉克农村社区的民宿。王志华 摄
乌宗布拉克农村社区:村美民富有颜值
“乌宗布拉克”哈萨克语意为“长长的泉水”。顾名思义,依托宜居、兴业、善治“三步棋”,这个曾经的易地扶贫搬迁、牧民定居安置村成了自治区级乡村振兴示范村,各项事业的发展犹如奔涌不息的泉水滋润着全村2000余名乡亲的心田。
8月23日,记者走进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察布查尔镇乌宗布拉克农村社区牧民结俄斯努尔·努尔敦纳力的庭院,房屋漂亮,院落整洁。结俄斯努尔家有93亩地,以每亩1200元左右的价格流转出去。家里养殖了150余只羊、30头牛、5匹马。“现在牛羊的品种都改良了,棚圈设施齐全,生活越来越好。”有30余年养殖经验的结俄斯努尔对当下的幸福生活感受很深。
乌宗布拉克休闲广场。赖宇宁 摄
乌宗布拉克农村社区主要由6个乡镇的牧民、扶贫搬迁户等组成,全村603户2355人,少数民族村民占91%。2022年,农村社区居民人均纯收入20744元,高出全县人均2397元。
通过项目扶持,乌宗布拉克农村社区2.69万亩耕地全部改造为高标准农田,集中统一流转给45户种植大户,实现土地集约化管理、产业化发展。今年,农村社区通过“土地流转+订单种植”模式,鼓励农户种植制种玉米1.02万亩,实现土地资源高效利用。村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发展养殖、旅游以及外出务工等,目前有1095人实现就业。
从一家一户到规模化集中养殖,乌宗布拉克农村社区的养殖业发展迈上了新台阶。在养殖大户的带领下,138户养殖户的9185头牲畜实现统一集中养殖,全村规模化养殖率达到70%。今年,农村社区“两委”计划与企业合作,发挥企业技术优势,为养殖户提供良种选育、养殖销售全流程服务,带动更多群众参与到养殖业中。
“我们在提升村庄颜值的基础上,以乡村旅游为重点,在墙画、民宿、餐饮中融入哈萨克族元素,打造哈萨克族风情民俗特色村寨,为游客提供沉浸式体验。”乌宗布拉克农村社区党支部书记杨洋介绍,10年来,全村累计投入资金9021万元,实施基础设施项目21个,实现了路、林、渠、上下水全覆盖,建成学校、卫生室、科普站、休闲广场、农贸市场等民生项目,群众有了满满的获得感。
四五月,乌宗布拉克农村社区盛放的芝樱花。赖宇宁 摄
伊格勒克百家饭庄是乌宗布拉克农村社区的旅游餐饮示范点。几年来,不仅解决了12名周边村民就业,还与村民建立起长期联系,村民家的肉蛋禽奶、蔬菜等都可以供应给餐厅增加收入。
村民莎达提古丽·卡地尔在百家饭庄已干了3个多月,现在每月工资拿到4000元。“她家大女儿身患重病,家里比较困难。餐厅了解到她的情况后,对她非常照顾,她的小女儿周末来帮两天忙可以挣300元,她的丈夫为饭庄整理外部环境、修剪花草等,一次也能挣300元。”饭庄负责人周述良说。
村民库兰达·托克西过去是家庭妇女,最近在餐厅当起了服务员。“我才干了半个月,孩子快开学了,餐厅给我提前预支了半个月的工资,可以给孩子买衣服、学习用品等。”在家门口实现就业,让库兰达非常高兴。
近年来,乌宗布拉克农村社区抓住乡村旅游兴起的契机,招商引资旅游公司,带动千亩榛子园发展成“花园里”企业,打造村庄观光旅游路线,并依托村委会入股,成立百家饭庄和民宿,挖掘哈萨克族传统美食,形成餐饮民宿新业态,引导更多村民通过承租商铺和利用庭院经营农家乐、手工艺品店、奶茶馆、烧烤店等。
通过产业发展和土地经营,乌宗布拉克农村社区集体收入从8年前的空壳村达到去年的144万元,今年预计可达235万元。在乡村振兴“春风”的吹拂下,乌宗布拉克农村社区的颜值与内涵一年年稳步提升,村美民富的乡村新生活徐徐展开。(记者 王志华)
托海村的创意墙绘吸引游客打卡拍照。韩莎莎 摄
托海村:“面子”靓“里子”实
错落有致的农家小院,雅俗共赏的文化墙绘,干净平整的道路,窗明几净的民居,喜笑颜开的村民……这里就是新源县新源镇托海村。
“我们村现在的变化太大了,人人有事做、有钱挣,都过上了好日子。”托海村村民古丽尼沙·奴尔江说。
近年来,托海村通过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打造“农味”书屋等举措,让“面子”更靓,“里子”更实,成为2022年自治区级乡村振兴示范村。
8月24日,记者走进托海村,只见街道干净整洁,两旁房屋墙体上一幅幅精美的艺术墙画,让一面面白墙“活”了起来。
“以前房屋的墙体都是大白墙,现在有了墙画真好看。”村民吐尔拉洪·乌西拉洪说。记者顺着他手指的方向看去,一幅幅创意墙绘美不胜收。
而这源于2022年10月新源县投资660余万元进行的基础设施建设升级改造——将巷道建设与现代网红元素结合,创作了40多幅以民族团结、爱国教育等为主题的墙体绘画。
吐尔拉洪家门口,绿色的垃圾箱格外醒目。“每天定时定点有专人收垃圾,巷道别提多干净了。”吐尔拉洪说,“村里依托村民公约实施门前‘三包’,每户门前放置垃圾箱,村民自觉定时、定点、分类倾倒垃圾。”
村民在红石榴籽书屋看书。 韩莎莎 摄
2018年以来,托海村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以净、绿、美为目标,集中整治农村人居环境,擦亮乡村振兴靓丽底色。
在整治中,托海村坚持整治与保持并重、宣传与引导并举的工作原则,扎实开展人居环境大清理、大整治、大提升行动,通过以点带面,让乡村增“颜值”、提“气质”,日益提升群众幸福指数。
走进托海村的红石榴籽书屋,书架上分门别类地摆放着农业种植、特色养殖、民族团结、法律知识、惠农政策等书籍。
“现在有1000余册书籍,村民可以来书屋读书,也可以登记后拿回家看。”管理员玛丽亚·依曼江拿出厚厚一本借阅登记名册说,“乡亲们最喜欢农业技术和畜牧养殖方面的书。”
“书屋刚建起来时,书不多。尤其是农业技术和畜牧养殖方面的书更少。”玛丽亚坦言。
针对这个问题,村里按照村民读得懂、用得上、留得住的原则,精准配置图书。
“变化特别大。”玛丽亚说,书籍更新快,更有针对性,且图文并茂、通俗易懂。此外,政府还会组织农技人员到农家书屋提供专业培训。乡亲们更喜欢到书屋看书了。
村民哈那提·加尼提是这里的常客,一有时间就会带着朋友来红石榴籽书屋看书学习。“我正在申请入党,所以每天都会来这里看一些政策、党建类的书籍,提高我的政策理论水平。”哈那提说。
托海村充分发挥红石榴籽书屋聚民心、兴文化的阵地作用,以村民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多措并举让书屋成为村民学习知识的大课堂、推进民族团结的新阵地。
如今的托海村“面子”靓“里子”实。(记者 韩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