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源县野果林改良场被称为“亚洲野果之乡”,同时也是世界重要的野生植物基因库。由于受到小吉丁虫等危害,野果林受到严重破坏,科技部曾对这片林子下了“病危通知书”。这些年来,通过各种努力,野果林已呈复苏之势。
8月13日,伊犁融媒体中心与伊犁州党委老干部局联合策划实施的“时光印记·重走采访路”采访组一行来到野果林改良场,站在山顶,老记者甘德英感慨地说:“2014年,我到野果林采访,景色非常漂亮。但在山顶上,我看到了大片的野果林正在被小吉丁虫肆虐,树叶整个是枯萎的,当时很痛心。”
“杀死”野果林的元凶不仅是小小的吉丁虫,还有自然因素和其他人为因素。近几十年伊犁河谷增温增湿,气候的改变使得土壤发生变化,果树水分和养分的输送通道也因此改变。此外,野果林分布带与农牧区共存,人为砍伐造成林带面积缩减,再加上牛羊等牲畜啃食地面上的新树苗,也使得果树无法完成新老交替。
采访组一行在新源县林草局采访野果林病虫害防治等问题。 张亮 摄
2016年,科技部启动“天山野果林退化生态系统保育与健康调控关键技术”项目,由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牵头,新疆农业大学、新疆林科院、中国林科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等国内12家科研单位联合参与攻关。与此同时,伊犁植物园也挂牌开始建设。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教授管开云自项目启动后,就全力在野果林改良场开展修复与抢救工作。8年来,管开云教授带着科研人员和新源县林业工作者悉心呵护这片林子,与各种影响野果林的“元凶”打着持久保卫战。
管开云教授指着一棵野果树说:“和我们看到的一样,很多苹果树恢复了生机,已经果实累累了,但是整个野果林,还没有完成100%的恢复,自我更新繁殖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我们的研究和恢复保护任务还在继续,最终让这片林子恢复到原来那个繁茂的状态才能结束。”
保护好野果林意义重大,难度也很大,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更需要用科学的手段遏制野果林繁殖恶化,更大程度、更短时间进行生态恢复。新源县林业和草原局党组成员、新源县野生动植物保护站站长唐本高告诉记者:“这些年来,我们通过封山育林、人工更新、人工修枝、打孔注药、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等措施,野果林的保护成果比较明显,现在枯死率不到10%,今后我们会继续做好外来生物的监测预警,继续做好封山育林,减少人为破坏。”
通过多方努力,近几年野果林生态修复、建设成效逐步显现,生态环境持续转好。沉寂10年之久的野果林又重新热闹起来,已经连续3年呈现野苹果花漫山怒放的景象,伊犁植物园优美的自然环境和逐步完善的基础设施,吸引无数游客前来观光欣赏,伊犁植物园成为新源县又一旅游名片。(记者 张亮 闫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