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犁新闻网 >伊犁新闻
奏响乡村振兴乐章 绘就幸福生活图景
来源:伊犁日报     点击:
字体:
分享到:
编辑:陈英鸽       2022-01-15

蓝天白云下,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米粮泉乡阿顿巴村一座座崭新的住房错落有致,一面面图文并茂的文化墙生动形象,过去泥泞的乡间小路变成了宽敞、干净的柏油路;整洁的巷道旁,太阳能路灯夹道而立,各色景观树木茁壮成长,美丽乡村的别样景致处处显现……

深冬季节,行走在伊犁州直的乡村街道,这样的场景比比皆是。2021年以来,州直各级党委、政府持续发力,推动脱贫攻坚政策举措和工作体系逐步向乡村振兴平稳过渡,不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现脱贫成果持续巩固,进一步夯实了乡村振兴的基础。

推进产业提升夯实幸福基础

产业兴才能乡村兴,经济强才能人气旺。去年,州直围绕稳粮、强果、兴畜、促特色,采取多项措施着力发展五大特色产业。在稳定粮食生产基础上,特色种植总面积达到217万亩。成功申报《伊犁马产业集群发展项目》,昭苏褐牛肉等7项农产品进入“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伊犁蜂蜜已成功注册成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巩留县作为扎实推进中草药“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发展的重点县市。去年,该县积极引导农民流转土地,与企业合作,把发展现代农业与乡村振兴结合起来,形成中草药集中连片种植,提升经济效益,助力农民增收致富。

塔斯托别乡巴哈拜村村民徐春蓝把自家14亩地流转出去,发展中草药种植。“土地流转出去,我们的承包费稳定,规避了一些种植风险。另外,家里的劳动力解放出来,可以外出务工,也可以返回合作社打零工,这样我们又多了一份收入,生活条件大大改善。”徐春蓝说。

去年,巴哈拜村“两委”采取“企业+党支部+农户”的经营模式,在原有的中药材合作社基础上,与巩留县欣嘉药业达成协议,以每亩900元价格流转土地7000余亩,用于种植黄芪、防风、板蓝根等中草药,并组织和带领群众参与发展,激发了群众增收致富的信心。

去年,州直乡村旅游也得到深入发展,20座旅游厕所、15座停车场、两座加油站、10座通信基站、50家旅游民宿全部开工建设,有效解决“三难一不畅”问题,在昭苏县成功兴办2021年中国美丽乡村休闲旅游行(夏季)推介活动,编发“春赏花”“夏纳凉”“秋采摘”“冬农趣”精品线路18条,入选新疆休闲农业精品农庄4家,休闲观光农业经营主体达到852个。1至11月,州直累计接待乡村游游客1251.94万人次,收入39.07亿元。

就业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动力

今年1月7日,在伊宁市梓栋家政服务有限责任公司的培训室里,讲师比利娜·巴特尔汉正在为学员培训育婴知识。“去年,我从伊犁师范大学毕业后就来到了伊宁市梓栋家政服务有限责任公司工作。通过到内地进行培训,目前我已成为公司里的讲师,每月工资加课时费能达到8000元。”她说。

比利娜·巴特尔汉所在的伊宁市梓栋家政服务有限责任公司是伊宁市人社局着力扶持的大学生创业企业之一。去年以来,伊宁市坚持就业优先战略,通过采取强化技能培训、促进创业带就业、搭建服务平台等措施,使就业政策得到稳步落实,就业状况得到持续改善。

去年以来,州直制定下发了《伊犁州扩展就业扶贫成果助力乡村振兴责任分解方案》等,分类施策深入推进,推动脱贫人员持续稳定就业增收。州直紧扣产业发展、企业用工需求以及劳动者就业愿望、自身特点等,抓好脱贫家庭劳动力技能培训。去年,完成各类职业技能和实用技术培训16.53万人次。同时,充分发挥伊犁州就业服务网、微信公众号、网络直播等新媒体作用,常态化开展线上线下招聘活动。累计召开线上线下招聘会321场次,2848家企业发布就业岗位5.2万个,达成就业意向2.05万人。州直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45.87万人次,较好地实现了已脱贫人员家庭中有劳动能力的至少1人就业的目标。

去年,霍城县三道河乡塔尔吉村村民玛依努尔·阿不都热合曼在村“两委”的帮助下,成为三道河乡意利阁食品加工有限公司的产业工人。“过去,我是一名家庭主妇,没有收入来源,家庭经济状况不是很好。自从我有了工作,每月收入非常稳定,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以后,我会努力工作,跟工友一起把产品做好,为企业发展尽一份力。”她说。

农村成为幸福美丽家园

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去年以来,州直深入推进人居环境建设,依托“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大力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深入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及乡村美化亮化,持续完善乡村建设管理机制,不断改善农牧民的居住条件。

去年,州直围绕“村庄建设规范、乡村产业兴旺、村庄规划先行、基础设施齐全、公共服务完善、乡风民俗良好”等方面,实施146个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建设,遴选出17个美丽乡村。实施伊宁市至霍尔果斯市高速公路百里绿色廊道工程,投入资金2.41亿元,建设两侧绿化带总长227公里,绿化面积4860亩,完成166个村庄、1.7万亩绿化美化。

这几年,察布查尔县米粮泉乡阿顿巴村的人居环境得到持续改善。去年,阿顿巴村恢复沿河生态湿地70亩,疏通水系3公里,清理残墙断壁1600米,拆除危房22间,见缝插绿、一街一景,新补栽各类苗木3500余株、月季4万株。

村民任德俊告诉记者,他从小就居住在阿顿巴村,以前,老百姓的房前屋后堆满了秸秆、牛粪、羊粪,道路都是土路。现在,崭新的柏油路通到了家家户户门前,安装了路灯,巷道旁种的景观树、果树和花草,每周一村民都会积极打扫卫生,村里的环境卫生有了明显改观。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不仅让乡村面貌发生转变,还带来了发展机遇。近年来,阿顿巴村按照打造“生态康养小镇”等要求,科学规划“九碗三巷子”发展定位,精心打造“三核三带九板块”空间布局,进一步改善乡村环境。通过大力发展城郊生态旅游业,带动当地群众在家门口吃上“旅游饭”。

去年,村民尹志明就利用自家庭院开起了农家乐,“以前,我主要在外面做生意。现在,妻子已经退休,在自家庭院开了农家乐,雇用了5名本村村民,希望以后的生意能更火爆。”

记者 杜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