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国共青团成立100周年。100年来,共青团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定党的助手和后备军的性质定位,团结带领广大团员青年,在建设和改革事业中发挥着先锋队、突击队和生力军作用。
广大青年在经济建设、乡村振兴战场,在科研创新一线,不畏艰难、勇于挑战,澎湃青春的热血,彰显青春的担当。在伊犁大地各行各业,一个个与新时代同向同行的青年,用奋斗的青春奏响追梦乐章。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青年展风采
有这样一个年轻团队,他们坚守初心、恪守职责,始终怀揣着对生命的敬畏,日渐挑起守卫生命的重担。他们兢兢业业,在一次次抢救危重症患者的过程中,创造了一个个医学奇迹。他们是伊犁州新华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青年医护工作者。他们用行动守卫着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
州新华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35岁以下职工20人,占71.4%。该科室人员梯队青年占主体,平均年龄33岁。2016年,该科室荣获“自治区青年文明号”称号。该科室连续10年被评为医院先进科室。
该科室开设床位60张,常年处于满员状态。尤其在呼吸道疾病高发的季节,全院30%以上的危重症病人在这里抢救,几乎每天都能见到被送来的气都喘不过来的病人,之后是紧张得令人窒息的抢救场面,还有病愈出院的患者紧握医护人员双手、口中不停地说“谢谢”的感人一幕。
2020年伊始,发生新冠肺炎疫情后,州新华医院医疗救治组作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坚力量,这份重担交到了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接到任务,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全科人员用最短时间全部到岗,满负荷工作,坚守了50多天。32岁的医生宋苗苗有严重的颈椎病,但在工作中积极肯干,从不提疾病情况,直到任务结束大家才知道她的颈椎病已经很严重,需要马上手术治疗。35岁的主治医师王玉玲执行外派任务,全力保障外派重点单位的医疗安全,长达5个月没有回家。医生刘莉家有年迈体弱的父母和年幼且患有哮喘的孩子,她爱人也是医生,夫妻二人“舍小家为大家”,同赴疫情一线奋战。
“年轻”是他们的代名词,“拼搏”是他们的真实写照。因为他们,患者多了一份希望;因为他们,重症患者有了生命奇迹;因为他们,医院医护团队受到患者及家属的高度好评。
青年巴特尔为乡村振兴添动力
昭苏县胡松图喀尔逊蒙古族乡的巴特尔是一名“85后”,曾获得“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伊犁青年五四奖章”,昭苏县“十大青年致富能手”等荣誉称号。
2010年,巴特尔通过贷款和朋友资助,修建200平方米的高标准马匹饲养棚圈,之后购进多匹优良种马,开始了他的马产业发展致富之路。通过不断发展壮大,他成立了马匹养殖合作社,在乡里修建了品种马繁育场,购进英国、美国及阿拉伯国家的纯血统品种马,在当地开展马品种改良工作,带动了周边的马产业发展。
合作社做大做强后,巴特尔吸纳10名村民在品种马繁育场工作,解决了村民的就业问题,使他们摆脱了贫困,又让他们学会了一技之长。
为了大力宣传马产业,巴特尔还带着团队参加各类赛马活动,每年赛马收入10余万元。目前,他的马产业资产为200多万元,被当地群众称为“马王巴特尔”“昭苏高原专业赛马户”。
巴特尔把智慧用在了发展家乡经济上,把辛勤的汗水洒在了带领乡亲们致富的道路上,谱写了一曲新时代青年开拓创业之歌。他是扎根农村、艰苦创业,促进乡村振兴的新时代好青年。
“90后”创业者通过科技创新显身手
霍城县青年李瑞强今年4月被共青团中央授予全国优秀共青团员称号。
李瑞强是一位坚持不懈追逐梦想的“90后”创业者。2017年冬,他与父亲共同发明、优化了一台扎扫把机械,使它达到高效率和具有实用性。2018年,他们的这台机械获得国家实用新型发明专利。
之后,李瑞强在霍城县三宫乡沙湾村创办扫把生产厂,每天生产扫把200至300把。随着工厂规模不断扩大,用工数量已上升到十几人,解决了沙湾村部分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增加了他们的经济收入。
李瑞强的创业过程并不容易。起初他们的生产场地在三宫乡上三宫村的一家废旧养殖场,一段时间后发现该场地由于常年废弃和原料易招老鼠,导致许多产品和原料被老鼠破坏。跟乡党委反映情况后,在乡党委、政府帮助下,将生产场地改在了三宫乡沙湾村。
由于工作压力过大等原因,一直陪伴李瑞强的父亲突然病倒。亲戚朋友劝李瑞强放弃,但他斩钉截铁地说:“我认定的事儿要么不干,要干就要干出点名堂来,哪怕遇到再大的困难,也要蹚出一条路子。”
在李瑞强的不懈努力下,产品最终得以优化。他们开始推销,拓展销路,慢慢的产品被客户及消费者认可。如今,产品销往州直县市及博乐市、库尔勒市等地,年纯利润10多万元。
李瑞强知道自己富起来不叫富,让全村人腰包鼓起来才叫富。他动员乡里困难群众到厂里就业,目前他们的扫把厂共有21名群众就业。(记者 韩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