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诗的作者柳宗元被贬谪到柳州当刺史后,还在这里写就“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及“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等千古名句。其作为一代文化宗师,也成为了柳州的一张名片。
3月30日至4月1日,中国地市媒体融合发展大会暨“全国百家党报看柳州”活动在广西柳州举行,全国100多家地市党报、融媒体中心的200余名媒体人齐聚一堂,既商媒体融合发展大计,也走进柳州的企业、人文地标等进行采访。大家发现,在柳州,除了柳宗元这张文化名片,还有“一台车、一朵花、一江水、一碗粉”等诸多事关国计民生的新故事……
百里柳江穿城而过,宛若百里画廊,青山碧水蓝天,刷新了人们对这座工业城市的认知。
车马盈门
2022年,在新能源汽车激烈的竞争环境中,柳州新能源汽车产量达65万辆,也就是说,全国每生产10辆,就有约一辆来自柳州。
作为一座传统的工业城市,柳州通过对自身优势的进一步梳理,找出了“一台车”这一城市形象传播的切入点,建构和传播“汽车城”的城市形象。
柳州是中国五大汽车制造基地之一,拥有一汽、东风、上汽和重汽四大汽车集团整车生产基地。主要汽车生产企业有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一汽解放柳州特种汽车有限公司、中国重汽集团柳州运力专用汽车有限公司。在柳州全市工业总产值中,汽车及其配套产业占比近一半。雄厚的汽车工业基础,是柳州塑造“汽车城”城市形象的基础条件。
广西柳州市人民广场,紫荆花盛开。
柳州生产汽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33年由柳州机械厂生产的广西有史以来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辆汽车——木炭动力汽车,它的诞生推动了柳州近代工业的发展。1969年,柳州机械厂与柳州农械厂联合试制出广西第一辆现代汽车——“柳江牌”汽车,结束了广西不能制造汽车的历史。
改革开放后,柳州汽车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柳州拖拉机厂转型成为柳州微型汽车厂,生产微型汽车,之后通过三方合资,形成了上汽通用五菱和广西汽车集团,其中上汽通用五菱连续十几年成为国内年销量最大的单一车企。
在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工人在生产车间里忙碌。
山明水秀
在生态环境部通报的2020年—2022年全国地级市城市地表水水环境质量榜单中,柳州连续蝉联全国地表水水质冠军,实现“三连冠”,被誉称“山水城市中工业最强,工业城市中山水最美”。
而全国第一的水质,作为西南工业重镇的柳州,来之不易。
20世纪80年代、90年代,柳州工业在全国闻名,但由于没能做到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同步推进,导致出现生态环境恶化,酸雨率最高峰值一度高达98.5%,成为我国四大酸雨区之一。
痛定思痛,柳州自“九五”期间开始走上酸雨治理、生态重建之路,污水全部截流处理、烟气达标排放。党的十八大以来,柳州深入贯彻绿色发展理念,一手抓产业转型升级,一手抓生态文明建设。
东风柳汽商用车基地整车生产车间里火热的生产场景。
柳州着力在沿江柳江两岸打造景观带、文化带。重修文庙、建设人工瀑布、打造窑埠古镇文化街区、修建近百公里的沿江亲水步道和自行车道……而今的柳江两岸,已是柳州人休闲娱乐的最佳去处。
柳江全长逾千里,其中自到达柳州市区时,从上游的露塘,到市区下游的洛维,全长55.5公里,最为蜿蜒曲折,恰如一条玉带缠绕城垣,青峰点缀其中,风光无限,入城百里方出,被柳州人称为“百里柳江”。
百里柳江,也有百里滨江道。柳江两岸,处处是公园。亲水的钓台沙滩、行人步道、自行车道、汽车景观道,与绿树相伴,在花丛中穿过。环境更优美的自行车道,激发了柳州人开展自行车运动的热情,去滨江路骑两圈成了柳州自行车爱好者的新潮流。
位于柳州市柳南区的柳州螺蛳粉生产集聚区内,工人们在包装袋装螺蛳粉。
繁花似锦
洋紫荆是柳州市“市花”,也是柳州城市新名片。这“一朵花”承载着柳州这座城的精神、气质与文化,是柳州践行绿色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见证者。
作为全国种植洋紫荆最多的地方,洋紫荆自上世纪30年代引进柳州,目前,共有近30万株紫荆遍布柳州全城。
柳州是一座有着百年工业发展史的老工业基地,有一段时间,酸雨曾是不少老百姓心中的阴霾。“要环境,还是要发展?”在这关键抉择中,柳州最终决定坚持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同步进行。
2012年至2018年,柳州分两步走,分别实施了“花园城市”1.0版和2.0版建设,让全市形成了“一花为主,四季可赏”的景观格局。
盛开的洋紫荆花与凤凰岭大桥相互映衬,成为柳江河畔最美的一道风景。
2016年起,柳州对洋紫荆进行花色筛选,选出了深红色、粉红色洋紫荆优树采种,采用嫁接技术对洋紫荆换冠嫁接,进行快速育苗;2020年开展《不同花色洋紫荆选育及花可食用活性研究》课题,对洋紫荆化学成分、急性毒性药理等方面进行研究;2022年,选送200多颗洋紫荆种子搭载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遨游太空;2023年,让30余株“太空洋紫荆”成功发芽……
柳州用融入血脉的工业思维栽培洋紫荆,并在鹧鸪江大桥附近建设了“中华紫荆园”,将其打造成“宜居城市、紫荆花城”的最重要展示平台。
每年3至4月,30万株洋紫荆如约绽放,呈现出“半城山水半城花”的美景,吸引国内外众多游客前来赏花,催生出“赏花经济”“紫荆文化”,让柳州这座工业城市享受到生态旅游发展的红利,为城市高质量发展增添新的动力。
帆船在百里柳江广西柳州市区水域上行驶。
流量圈粉
2021年4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柳州视察时称赞道:“真是令人惊奇!小米粉搞出这么大规模的产业来,不容易,值得好好研究总结。”
2022年柳州螺蛳粉全产业链销售收入600.71亿元,同比增长19.75%。“柳州螺蛳粉”地理标志已跻身中国地理标志100强榜单,品牌价值突破100亿元。2021年,“柳州螺蛳粉制作技艺”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
“小米粉”做成百亿级“大产业”,柳州螺蛳粉大有故事。
近年来,柳州市进一步做优做强螺蛳粉产业链,在各区县打造了一批螺蛳粉原材料生产基地,通过“总部+基地”“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等模式,大力种植、养殖螺蛳粉原材料,带动群众就业增收,助力乡村振兴跑出“加速度”。
紧紧围绕螺蛳粉生产制作这一核心,柳州通过贯通种养、产供销各个环节,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形成“1+1>2”的规模化效应,创造了30多万个就业岗位,成功将特色产业作为柳州保障就业,提高就业,实现农村、城镇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重要抓手,打造成惠及民生的幸福产业。
目前,这碗“小米粉”已成为串联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的“大产业”,柳州螺蛳粉企业已达127家200多个品牌,如今各大产业园区已经涌现出许多亿元甚至十亿元螺蛳粉企业,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产业链上的农民实现了增产增收,带富了一方百姓。 (记者 许继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