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来豪杰应如斯,苦乐凭谁知。胡杨不倒,大业新创。衣锦何迟迟!十年心血伊宁改,历历不胜思。天山雪映,杏花伤谢。心烫去留词。”
九度杏花开过,三届援疆期满,第十批江苏援伊·南通援疆工作组组长、伊宁县委副书记张华和援友们挥一挥衣袖,作别伊宁县的云彩,作别他们从零起步创建的伊宁县纺织产业区。张华的朋友为此填词一首,纪念援疆人对这片土地深沉的爱,以及滚烫的援疆人生。
缝纫车间。
验布。
为实现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也为解决该县富余劳动力就业,伊宁县委、政府于2016年作出建设伊宁县纺织产业区的决定。纺织产业区规划面积20平方公里,打造“一区两园”发展格局,即家纺服装产业园和织造产业园,主要生产服装、床上用品、坯布、纱线等产品。
面对这一历史重任,南通援疆团队当仁不让。2017年8月15日,伊宁县纺织产业区一期建成启用,1805名农牧民成为产业工人,告别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他们的命运从此改变。
面对困难、质疑,张华和援友们始终埋头苦干,挥汗奔跑。在张华看来,失败只有一种,那就是半途而废。
姐妹挡车工。
如今,伊宁县纺织产业园一期累计完成投资34亿元,建成标准化厂房和配套设施约45万平方米。华曙纺织、健骅纺织、大胜织造、贻程纺织、卓万服饰、大漠传奇家居用品等20多家纺纱、织造、家纺、服装企业先后入驻,吸纳5000余人就业,预期形成年产35万吨纱线、20亿米坯布的基础产能,已经成为全疆织机规模最大、带动就业最多、品牌效应最好的专业织造园区。二期工程今年6月建成后能再吸纳15家企业,吸纳4000余人就业。
入园企业越来越多,进厂务工的农牧民也越来越多,他们有的买了私家车,有的买了商品房,有的当上了厂长。
伊宁县纺织产业区给全县10余万富余劳动力设置了一个全新的生活场景——进厂务工。这一生活场景,不仅使最好的专业织造园区呼之欲出,更令人欣慰的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方法论,在这个工业园区孜孜探寻的实践中,日渐清晰、日渐成型。
伊宁县纺织产业区的横空出世,给了援疆一个全新的思路,即把援助重点从扶贫、给钱给物,转变为重点植入和培育现代生产力和生产方式,通过把农牧民组织起来与全国性的市场对接,促使新疆积极主动地加入到国家统一市场的“大合唱”中,植入和培育现代生产力和现代管理方式将作为改变新疆社会形态的关键。
农村妇女当蓝领。
张华和援友,把最清晰的脚印,留在最泥泞的路上。
为了有始有终,张华连续9年三届援疆。9年间,他没能在年近八旬的母亲身旁尽孝。知子莫若母,母亲怕影响张华的工作,偶有电话,却只道家常不言思念。张华说他也清楚地知道,那是母亲多少次拨了号码后又放下,是母亲思儿心切、情难自禁的强颜欢笑。张华离家时,儿子才上五年级,如今已上大二,在他成长中,张华作为父亲长期缺席,这已成为张华终生的遗憾。张华的妻子身有病痛,却挑起了家庭的重担,累了,不敢放下,只能左肩换右肩,含泪默默前行。
看着灿烂的杏花,和各族同胞灿烂的笑脸,张华常常泪流满面。对于张华来说,这是幸福的泪水,喜悦的泪水,牵挂的泪水,一幕幕奋斗的场景,一幅幅拼搏的画卷,一个个煎熬的时刻,是无法忘记的过往,更是心潮的澎湃激荡。
一个人在一个地方待久了,就容易产生感情,这种感情,就像悠悠流淌着的伊犁河,源头只是一束支流,越汇聚越广阔,越广阔越深沉。每一个援疆人的澎湃心潮,就这样融入家国情怀的主流,浩浩荡荡,不负勇往!(文/记者许继志 图/伊宁县纺织产业区)
进厂务工已成为很多农牧民的首选。
员工正在生产车间作业。
昔日的家庭妇女现在熟练直播。
伊宁县轻纺产业区已是伊宁县打造“工业名片”的重要载体,是吸纳本地劳动力最大园区。伊宁县力争5年内将其打造为中国西北规模最大、就业人数最多、配套最全、环境最优的家纺服装加工区和集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