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行中的中欧班列。

中欧班列吊装区正在有序进行作业。
□文/图 本报记者 张进峰 许洁之 本报通讯员 冯启恒 薛博闻
千年之前,络绎不绝的驼铃商队撑起“古丝路”的繁华。千年之后,中欧班列的开行,再次奏响了中欧贸易新时代的“钢铁驼铃”。
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纵深推进,霍尔果斯“外引内联、东联西出、西来东去”的便利不断彰显,区位、政策、开放等优势日益凸显,呈现出了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
8月24日10时,一列编组51个集装箱,满载着日用百货、纺织面料、机械配件等货物的中欧班列从霍尔果斯铁路口岸开出,驶往白俄罗斯科利亚季奇,比去年提前26天突破5000列大关。
自2016年首趟中欧班列开行以来,经霍尔果斯铁路口岸通行的中欧(中亚)班列总量已超过3万列。截至目前,经霍尔果斯铁路口岸通行的班列线路总数已达77条,辐射境外18个国家、45个城市和地区,货物品类达200余种,成为国际物流陆路运输的“黄金通道”。
从零到3万列,中欧班列正助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倡议。7年来,由各地驶来的中欧班列车轮不停、日夜奔驰,不断创造新的历史,助力外贸经济高质量发展。
霍尔果斯中联海通国际货运代理有限公司是一家承办陆运、空运、海运进出口货物及过境货物的国际运输代理公司。该公司最初每天运输1至2列货物,现在平均每天运输5列货物。中欧班列实现直达运输,节约了企业时间及仓储成本,有效提升了货物周转率,整体外贸运输优势明显。
今年36岁的符朋飞算得上霍尔果斯铁路口岸站最早的一批员工,在岗位上已坚守了11年,目前是货运车间装卸班组门吊班班长,从最初吊装十几个箱子到现在每天作业600多个集装箱,他亲眼见证了中欧班列从少到多的发展历程。
近年来,中欧班列线路覆盖范围不断扩大,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创造了发展新机遇。在货源组织方面,中欧班列运输从最开始单一的IT产品,扩大到衣服鞋帽、汽车汽配、木材、家具、化工品、机械设备等数百个品类。霍尔果斯捷安国际货运有限公司经理刘凯说:“将货物按时交付给客户,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中欧班列实现中国至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点对点’直通运输,我们将充分依托中欧班列的优势,让更多中国制造的产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为提升运输效率,霍尔果斯铁路口岸站以日班计划编制兑现为核心,不断优化运输组织流程,推行译票审核等作业环节前置,合理安排调车机作业、列车解编及车辆取送对位,提高了集装箱周转效率。同时,加强与海关、边检、货运代理企业的联络,做好查验、放关、接运组织,大力推进数字化口岸建设,实现班列解编、换装、查验、放关同步交替进行,不断提升班列通关过境办理效率。
中欧班列作为联通中国、欧洲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铁路运输通道,有效串起了丝路上的一颗颗明珠,稳定了全球供应链,惠及了沿线国家和地区,在推动国际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也在东西方连通了一条民心相通的“金纽带”。霍尔果斯将紧紧围绕促进外贸保稳提质的各项部署,在“畅通道、育产业、促经济”上持续发力,不断提升口岸通关监管效能,借助“中欧班列”“跨境电商”“边民互市”等平台,全力打造向西开放的新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