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郭君
曾经碱滩地,如今变良田。新源县肖尔布拉克镇喀克村激活1.35万亩土地“生命力”,放水排碱,种上了水稻。如今渐至丰收季,沉甸甸的稻穗弯下了腰,像是对农民表示感谢,丰收景象在人们眼前徐徐展开。
喀克村从1986年开始种植水稻,至今已有37年的连续种植史,是新源县唯一一个全民种植水稻的行政村,2019年被新源县命名为“新源县水稻第一村”。近年来,喀克村借助湿地优势不断加快强村富民步伐,千方百计在水稻选种、科学种田、精选加工等方面下功夫,为打造“一村一品”、推进乡村振兴奠定良好基础。2022年,喀克村水稻种植面积达1.35万亩,水稻产量6500吨,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6万元。与2021年相比,户均增收1.1万元,今年预计达到1.5万元。
9月10日,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向饱满的稻穗,喀克村村民陈中金已经骑着三轮摩托车“巡视”完金黄色的稻田,将稻田里的水排完,静等收割的那一天。
为选出适合本地种植的优质高产水稻,今年,喀克村在江苏省农科所相关专家、伊犁州农科所和新源县农业农村局有关专家大力支持下,开辟试验田从东北引进了16个水稻品种进行对比试验种植。同时,为试验出更适合本地的耕种方式,进行了旱直播种植试验。陈中金今年率先在试验田种植了200亩高产田和20亩旱直播水稻。从目前试验田的水稻长势来看,预计亩产能达到700公斤左右。
“在党的惠农强农富农政策的引领下,我得到了实惠。作为一名党员,也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带领更多的乡亲们走科技种田的路子,让大家都能挣更多的钱,过上更加富足的日子。”陈中金说出自己的想法。
为进一步挖掘喀克村农业增效潜力,大力发展水稻产业,促进农民增收,推动乡村振兴,喀克村千方百计寻求适合自身发展的路子。伊犁日报社驻喀克村“访惠聚”工作队和村“两委”积极酝酿、筹备论证。肖尔布拉克镇党委、政府适时提出了“一村一品”战略,确定喀克村把水稻种植产业作为“一村一品”的主攻方向。在村“两委”和工作队的共同努力下,成立了新源县肖尔布拉克绿沣农产品种植专业合作社,投资50万元新增一台色选机,对稻米进行更好的色选,保证大米的品质。合作社成立后,喀克村水稻种植户实行订单式种植,合作社统一销售,真正实现了节本、增效、提质,充分发挥合作社带领农民增收致富的目的。
在延伸产业链方面,喀克村坚持系统思维,整体考虑农村土地、人口、产业三大要素融合发展,让少数人种多数田、多数田用于产业链、产业链惠及多数人,推动农民增收、产业发展由无序被动变有序主动。喀克村自2010年实现水稻种植全链条机械化至今,现有可用农机(具)80多台,2022和2023年连续两年购进14台无人机用于水稻种植。截至目前,无人机对水稻种植作业量的贡献率达70%以上。
2021年,经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乌鲁木齐)检验,喀克村种植的水稻里含有2.5%以上的硒元素;合作社加工的含硒精品大米“伊疆”也受到市场青睐,所注册的“六亩塘”“伊疆”圆粒米,于当年获得有机产品认证证书。截至2022年,“伊疆”大米销往疆内60%以上的地州市,同年销量达1700吨、销售额达850万元。这一切,在村里设立的水稻文化陈列馆均有印记。
喀克村党支部书记胡长文表示,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喀克村立足水稻种植特色产业,在科技种田、营销包装、市场开发等方面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为乡村振兴探索出一条新路子。而喀克村广大群众在党的惠民政策指引下,凭着勤劳的双手,创造出多姿多彩的幸福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