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8 版:特刊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走进“马踏飞燕”故乡 见证古丝绸之路要冲武威新貌

——全国党报(新媒体)甘肃武威调研行      

时间:2023年10月27日     来源:伊犁日报汉文版

绿意勃发的甘肃省武威市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一匹铜奔马、一首凉州词,带入了古丝绸之路要冲、河西走廊重镇武威的千年辉煌。

  日前,“天马行空 自在武威”全国党报(新媒体)武威行活动结束全部行程。在5天的行程中,全国160余家省级主流媒体及新媒体、网络媒体走进了古浪八步沙治沙纪念馆、雷台汉文化博物馆、武威重离子中心、民勤红崖山水库等地,共同见证了武威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保护、文旅融合的崭新面貌。

富民新村,致富路越走越稳

古浪县黄花滩生态移民富民新村

深秋的武威天高气爽,碧空如洗。10月19日,采访团走进古浪县黄花滩生态移民区富民新村,宽阔的广场、整洁的村道、完善的基础设施、鳞次栉比的农家小院,秀美乡村的美丽画卷徐徐在记者眼前铺展。

  在干城乡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内,“铭记、溯源、蝶变、感恩、逐梦、践行”六个单元展现了富民新村“蝶变”之路。为破解“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困境,从2012年开始,古浪县持续实施黄花滩生态移民易地扶贫搬迁工程,6万多山区群众搬进了交通便利、设施齐全的黄花滩移民区。

  近年来,富民新村党总支坚持党建引领、政策扶持、龙头带动、抱团发展的思路,推进特色产业发展,不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让党员聚在产业链、群众富在产业链,形成了党建引领、产业振兴的“富民新村”模式。

  一张张图片,一个个故事,让采访团成员深受触动。解放军报社高级编辑欧世金说:“富民新村的实践案例充分说明,在党的领导下,只要心中装着老百姓,哪怕有千难万难,沙漠也能变成绿洲,黄土也能化成黄金。”

  “在党的领导下,富民新村建成了美丽新农村,群众的生活有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实现了产业兴、村庄美、村民富。”安徽省安庆市新闻传媒中心党委书记、主任朱学云说。

“铜奔马”从这里出土

雷台汉文化博物馆一景

武威位于河西走廊东端,境内名胜古迹众多,认识武威,很多人从“马踏飞燕”开始。

  “马踏飞燕”形象来源于武威雷台汉墓出土的国宝级文物——“铜奔马”,1983年被评选为中国旅游图形标志。1969年和1996年,在雷台下先后发现两座汉代大型砖室墓葬,其中,一号汉墓出土有包括铜奔马在内的各类珍贵文物231件,古钱币近3万枚,被史学界称为一座蕴藏丰富的“地下博物馆”。坐落在雷台汉墓之上的雷台观,是古代祭祀雷神的地方,其建筑雄伟、规模宏大,也是河西重要的道教圣地,1993年雷台观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走进雷台汉文化博物馆,能看到为数众多的铜器、陶器、木器、丝织品、石器等珍贵文物,人们可以通过实物、视频动画、数字导览、语音讲解等方式,全方位、多角度了解武威汉代历史文化、天马文化和丝路文化。同时,作为雍凉文化发源地、五凉古都,雷台还建成了全国唯一一个以《凉州词》为专题的陈列馆,全方位展示凉州词的艺术魅力和发展脉络。

重离子,医疗装备大国重器

武威重离子中心

在科技发展领域,武威重离子中心吸引了海内外关注。2020年3月,我国首台自主知识产权重离子肿瘤治疗系统在甘肃省武威肿瘤医院重离子中心正式投入临床应用,实现了我国在大型医疗设备临床应用方面的历史性突破,先后取得了重离子系统配置许可证、放射治疗许可证及重离子技术准入等各类许可。

  这家由公立三级甲等医院下设的碳离子临床治疗机构,首个应用了国产化重离子系统。院方介绍,目前,中心已完成来自北京、上海、广州、台湾、香港等地及欧洲的近1000例患者的治疗,病种覆盖肺癌、肝癌、胰腺癌、脑胶质瘤、乳腺癌、宫颈癌、卵巢癌等50余种。武威重离子中心的垂直、水平、45°三个角度五个治疗终端和机器人治疗床引领碳离子治疗新趋势。

光伏,促进经济绿色转型 

凉州区九墩滩光伏治沙示范园区

感受武威新貌,必须要看的还有当地经济的绿色转型。进入“十四五”期间,武威凉州区抢抓国家打造河西地区千万千瓦级大型风光电基地战略机遇,布局打造了九墩滩光伏治沙示范园区。

  金秋十月,位于腾格里沙漠南缘的凉州区九墩滩光伏治沙示范园区,成千上万块蓝色光伏板,错落有致地排列在连绵起伏的黄沙之中,在阳光照射下熠熠生辉。光伏板下,成片的草方格如同一张绿网,牢牢锁住流沙。草方格中间,花棒、沙打旺、沙米、四翅滨藜等沙生植物迎风挺拔。

  如今,这片位于凉州城区东北方30公里处的光伏治沙示范园区,已入驻光伏企业11家,实施光伏发电项目13个,总装机容量达到220万千瓦。根据规划,园区占地面积50万亩,装机容量将达到1500万千瓦。园区建成后年发电量可达到260.25亿千瓦时,年产值75亿元,上缴税金5亿元。

沙漠雕塑,文旅新名片

民勤沙漠雕塑国际创作基地一景

武威另一张文旅新名片则是沙漠雕塑。在民勤沙漠雕塑国际创作基地,依托丰富的沙漠旅游资源,自2018年起连续举办5届沙漠雕塑创作营活动,共征集到来自90多个国家和地区2688位艺术家的8815件作品方案,最终由艺委会、组委会评选出符合沙漠环境和活动主题的作品方案132件,采用GRC、不锈钢、碳钢板、铸铁、铸铜、石材、水泥等材质,一雕一景,一塑一色,充分展现雕塑的艺术魅力、沙漠的浩瀚壮观以及民勤防沙治沙的深厚文化蕴涵。  

治沙,敢把沙漠变绿洲

  历史越千年,感受武威新貌,令人震撼的是一代代治沙人与干旱、风沙的抗争精神。

古浪县八步沙林场治沙人

  武威古浪县是全国荒漠化重点监测县,八步沙位于古浪县境内的腾格里沙漠南缘。八步沙林场是土门镇农民郭朝明、贺发林、石满、罗元奎、程海、张润元“六老汉”于1981年以联户承包方式组建的集体林场。郭万刚等第二代治沙人和郭玺等第三代治沙人相继加入治沙造林群体。42年来,“六老汉”三代人不惧恶劣环境和防沙治沙的艰难困苦,与干旱和风沙顽强抗争,从第一代治沙人“一棵树、一把草,压住沙子防风掏”,到第二代治沙人创新应用“网格状双眉式”沙障结构,实行造林管护网格化管理,再到第三代治沙人全面尝试“打草方格、细水滴灌、地膜覆盖”等新技术,创出了一条“以农促林、以副养林、农林并举、科学发展”的生存发展之路,在不毛之地的腾格里沙漠建起了绿色防沙带和绿色产业带,为构筑西部生态安全屏障做出了重要贡献。

古浪县八步沙林场

  在武威民勤县,没有民勤这片绿洲的存在,巴丹吉林和腾格里两大沙漠将在此合而为一。如今,民勤并没有变成第二个罗布泊。通过加高扩建距县城30公里的红崖山水库,这个亚洲最大的沙漠人工水库充分发挥了农业灌溉、保护和改善生态作用,水资源得到更加高效充分利用。

红崖山水库,亚洲最大沙漠水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