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4 版:特刊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出生于新疆伊犁!

中国著名古生物学家徐星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时间:2023年11月24日     来源:伊犁日报汉文版

徐星和晓廷龙化石

  日前,根据《中国科学院院士章程》《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工作实施办法(试行)》等规定,2023年中国科学院选举产生了59名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古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徐星成功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徐星,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云南大学东陆讲席教授。现任或曾任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古脊椎动物学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及中国化石保护基金会专家委员会主任,伦敦地质学会终生荣誉会员,亨利希学会会士,《地质学报英文版副主编和科学通报地学》副主编,美国Geology等国内外刊物编委。

  1969年7月,徐星出生于新疆伊犁,祖籍江苏。1992年,从北京大学地质学系古生物与地层学专业毕业,获得学士学位。1995年,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古脊椎动物学专业毕业,获得硕士学位,之后留所工作。2001年,前往美国纽约自然博物馆从事短期研究工作;同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02年,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古脊椎动物学专业毕业,获得博士学位。2003年,担任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2004年,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10年12月,担任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助理。2012年3月,被评为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杰出研究员。2013年,入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地学部)增选的有效候选人。2014年,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简称万人计划)第一批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2019年,参加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制作的中国青年电视公开课节目《开讲啦》。2021年12月,出任辽宁古生物博物馆馆长;同年,《关于加强自由探索性研究,推动创新驱动发展的提案(2439号)》被评为“全国政协2020年度好提案”。2022年,担任云南大学古生物研究院学术院长。

  徐星主要从事中生代陆相脊椎动物化石及地层学研究,发表论文近300篇。学术成果入选国内外各类教材,入选中国基础科学研究10大新闻(1999、2000和2009年度),中国十大科技进展(2003、2007和2009年度),美国《科学》杂志2014年度十大科学突破等。两次荣获中科院杰出科学成就奖,一次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一次全国创新争先奖状,英国古生物学会理事长奖章。热心科普事业,科普文章《飞向蓝天的恐龙》选入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语文》四年级课文,《未亡的恐龙》一书获得《中华读书报》评选的2001年度全国十大科普好书。

  徐星是目前世界上发现并命名恐龙最多的科学家。其中,徐星及其团队在2005年于内蒙古境内挖掘发现的二连巨盗龙是迄今发现最大体型的长羽毛恐龙,被美国时代杂志评为2007年世界十大科技突破。

  云南大学古生物研究院始于2001年成立的云南大学“澄江动物群研究中心”,2004年认定为“云南省古生物研究重点实验室”,2008年升级为云南大学二级单位。2020年学校机构改革,“云南省古生物研究重点实验室”“深时陆地生态研究所”和“脊椎动物演化研究中心”合并成立“古生物研究院”。

  根据2022年6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网站显示,徐星的研究工作涉及分类学、系统学、形态功能学、古动物地理学和骨组织学等诸多领域;在分类学方面,已发现和命名恐龙80余种,包括世界上已知最早的暴龙类、镰刀龙类、窃蛋类、伤齿龙类、驰龙类以及角龙类的化石,世界上第一个保存睡眠信息的恐龙标本,世界上最小的甲龙标本,世界上最小的成年非鸟兽脚类恐龙标本,世界上最早的虚骨龙类化石和世界上最早的保存羽毛的非鸟恐龙化石。在暴龙类、镰刀龙类、窃蛋类、伤齿龙类、驰龙类以及角龙类等许多类群的形态学、分类学、发育学、系统学以及形态功能学等方面的工作分别代表这些研究方向最重要的成果之一。

  

  媒体总结徐星的主要研究成果:

  1. 提出了恐龙向鸟类的演化过程和演化模式上迄今为止最为翔实的证据和模型;

  2. 建立虚骨龙类系统发育分析最综合的一个数据库,提出目前最为可靠的系统学假说之一;

  3. 发现虚骨龙类个体大小在进化树上的异常变化现象常常导致一系列关键性特征的趋同演化;

  4. 发现虚骨龙类的不同支系表现的相反演化趋向,而这些反向演化也是导致演化树上特征分布复杂、噪音信息繁多的原因之一;

  5. 提出细丝状皮肤衍生物在兽脚类恐龙中有广泛分布的假说;

  6. 首次报道了原始羽毛的形态,描述了原始羽毛的两种分支形式,提出了原始羽毛演化的3个阶段;

  7. 首次报道了飞羽在鸟类以外的动物上存在,为建立羽毛的早期演化序列提供了关键性信息;

  8. 首次报道了可能具有树栖特性的兽脚类恐龙,提出了在向鸟类演化的过程中,兽脚类恐龙经历了一个生态转化的假说;

  9. 首次报道了具有初步飞行能力的兽脚类恐龙,提出恐龙可能经历了一个四翼阶段,为鸟类飞行树栖滑翔起源说提供了第一份翔实的证据;

  10. 发现了最原始的镰刀龙类;

  11. 报道了世界上最古老的角龙;

  12. 发表了镰刀龙超科的第一个用定量方法恢复的分支树;报道了世界上第一个具有没有争议的植食性兽脚类恐龙;

  13. 报道了世界上最小的甲龙标本。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和国家地理学会多项科研项目。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11篇发表于英国《自然》杂志,SCI刊物引用率344次)。2001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并入选美国国家地理学会丰田计划,成为全球11位入选科学家之一。

  14. 英国《自然》杂志刊载了一篇中国科学家的论文,文章认为始祖鸟并非鸟类祖先,而是一种早期恐爪龙。新学说登上权威杂志是一种认可,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徐星和3位同事就是英国《自然》杂志《中国一个似始祖鸟的兽脚类恐龙和鸟翼类演化》论文的作者,在论文中他们提出,始祖鸟并不是鸟类的祖先。徐星等人在中国发现了一块和始祖鸟类似的恐龙化石,这块化石被命名为郑氏晓廷龙。徐星说,“我们对郑氏晓廷龙的化石进行系统学分析发现,它属于恐爪龙类,而且和始祖鸟是‘亲戚’。始祖鸟是恐爪龙类的祖先,而不是鸟类的祖先。”

  15. 徐星领导的小组在辽宁省西部早白垩世地层中发现了一种新的暴龙类恐龙,这种被命名为华丽羽王龙的食肉恐龙是我国辽西热河生物群迄今发现的体型最大的带羽毛恐龙。其化石上保存了精美的羽毛印痕,这一发现为带羽毛恐龙家族再添一丁。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杂志上。华丽羽王龙的发现说明羽毛并非只出现在体型较小的恐龙身上,一些大型恐龙同样具有羽毛。华丽羽王龙生存在大约距今1.25亿年的白垩纪早期,这批发现于辽宁省北票市的化石标本至少包括3个完整的个体。研究人员认为,成年的华丽羽王龙体长在9米左右,重约1.4吨。虽然其体型比霸王龙小很多,但比已知最大的带羽毛恐龙意外北票龙还要大40倍。华丽羽王龙身上的羽毛只是非常简单的丝状物,代表了一种非常原始的羽毛类型;这种结构类似于小鸡身上的绒毛,而与鸟类的体羽有所区别。其庞大体型和原始的丝状羽毛表明其不具飞行能力,这些原始羽毛的一个重要功能可能是用来保温。徐星介绍说,华丽羽王龙之所以发育羽毛,很可能与白垩纪早期的气候有关。研究人员通过对恐龙牙齿当中氧同位素的分析推测,华丽羽王龙生活的早白垩世气温明显低于白垩纪其他时期,而辽西地区气候可能与当下相似。

 (来源:热河生物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