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4 版:文体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本土音乐人的新春梦想:把伊犁唱给世界听

时间:2024年02月21日     来源:伊犁日报汉文版

巴图才仁展示获奖证书    资料图

陈庆在作曲弹奏(资料图)

  □本报记者 王志华

“万马欢跃奔腾在昭苏高原,披上一道美丽的彩虹,追逐千年岁月沧桑……”前不久,伊犁歌手巴图才仁把本土音乐人陈庆作曲、徐浩作词的民歌《天马踏浪》唱到了北京,在中国少数民族声乐学会指导、中国大众音乐协会主办的“向经典致敬”第六届声乐展演活动中,从400多名选手中脱颖而出,获得了原创之声组金奖。

  这份沉甸甸的荣誉对他们意味着什么?新的一年开启,他们又有什么新的梦想?近日,记者采访了陈庆和巴图才仁,听他们讲述歌曲创作背后的故事和未来的艺术追求。

  1987年,巴图才仁出生于兵团第四师76团一个普通的蒙古族家庭,当兵、开饭馆、打馕、卖冰激凌,在谋生之余,他始终放不下对歌唱的热爱,并渐渐凭借一副难得的男高音歌喉,成了蒙古族群众中的婚庆主持和专业歌手。在2023年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举办的“青春无限 音为有你”原创歌词曲谱征集大赛及歌手大赛活动中,他以一曲动人的《草原恋》获得一等奖。

  “陈庆老师是我音乐之路上的贵人,认识他后,我们有了很多合作。《天马踏浪》这首歌中有句词‘格登碑,英雄的格登碑’,让我特别有感触,因为我就生长在格登碑下,那是我的故乡,所以,我是用心在唱这首歌。”巴图才仁说,比赛中有很多有实力的歌手,获奖让他既意外又自豪,同时更坚定了他唱歌的梦想,今后会更加努力。

  词、曲作家陈庆出生于兵团第四师77团,长大后外出求学、工作,警校毕业后当过5年警察,但因从小酷爱音乐,兜兜转转还是走上了音乐艺术的道路。

  在追寻音乐殿堂的路上,陈庆付出了很多。“拜师学艺,去北京深造,当我有能力去追逐梦想时,倾尽所有都不怕。”陈庆说,中央音乐学院古典吉他教授陈志,作曲教授石夫、杜鸣心,北京广播学院民谣吉他之父刘天礼教授,词界泰斗乔羽、阎肃等都曾给过他指导和点拨,让他获益匪浅。

  3年前,陈庆回到家乡,开启了采风、创作和音乐教育的道路。2023年,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伊宁市六星街音乐工作室成立,囊括了索尼娅、狼戈、陈庆、刘强等本土艺人和音乐人,推进各民族优秀民间音乐艺术的交流创作。

  与索尼娅、巴图才仁等人合作,陈庆先后创作了《团场民谣》《顶冰花》《平凡英雄》《库尔德宁萨哈》《冬日的伊犁》等极具伊犁本土音乐特色的歌曲,这些歌曲多以伊犁优美的自然风光、独特的人文风俗为背景,表现伊犁之美,展现时代变迁和幸福生活。去年,昭苏县举办中国新疆伊犁天马国际旅游节前夕,陈庆应邀创作了《天马踏浪》,在景区循环播放后反响极好。

  “巴图才仁带着这首歌参赛很不容易,从几千人参与的网络海选中晋级,分组比赛时又抽到第一个出场,在评分上不占优势,最后他凭借自己的实力和另一名歌手都获得了金奖。”陈庆说,一个牧区长大的孩子把伊犁民歌唱到了北京,本身就是件激动人心的事。

  “新的一年,我对创作有个规划,想要在春、夏、秋、冬都能出一首代表性单曲,从音乐的角度挖掘伊犁故事,还计划创作歌舞剧《夏塔之恋》。”陈庆说,创作更多具有伊犁音乐风格的作品,把伊犁唱给世界听,是本土音乐人共同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