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6 版:理论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用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高校文化育人

□新疆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段雷宇

时间:2024年04月12日     来源:伊犁日报汉文版

  高校是文化建设、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要阵地,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自觉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着力培养深受中华文明滋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高校不仅是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更是文化建设、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要阵地,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自觉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着力培养深受中华文明滋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以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高校文化建设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高校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过程中,要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和教育强国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推动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

  牢牢掌握党的文化领导权。我国高校是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高校文化建设必须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坚持正确价值取向,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结合建设教育强国目标,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引导师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用习近平文化思想培根铸魂。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实践导向,不断加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增强文化自觉,引导广大师生深入把握其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阐释好其道理学理哲理,通过增强理论的阐释力、说服力、吸引力培根铸魂、凝聚共识,进一步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引导师生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把握自身特色优势,培育各校特有的大学精神。大学精神是大学校园文化的灵魂,凝练培育积极向上的大学精神,要以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积极推动习近平文化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让伟大思想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成为高校高质量发展的思想保障与精神力量。比如,开展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社团活动等,多渠道对学生进行文化熏陶,增强学生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以主题雕塑、道路景观命名等校园文化建设,推动润物无声的人文教育;以校史馆、博物馆文化建设,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以融媒体资源有效整合高校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视频号等,发挥新媒体在舆论引导、文化传播、教育宣传等方面的作用,开展大学生网络文化作品征集、宣传、展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通过显性理论引导与隐性文化融合,让大学精神充分彰显,在培育大学文化中,引导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迫切需要我们的教师既精通专业知识、做好‘经师’,又涵养德行、成为‘人师’,努力做精于‘传道授业解惑’的‘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位的“大先生”,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结合,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以文化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是高校立身之本,必须始终贯穿于学校教育全过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遵循文化建设发展规律,挖掘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和时代价值,坚持以文化人,对高校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大意义。

  文化的能量在于其价值引领力,高校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立德树人过程中的核心地位,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文化熏陶、制度保障,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青年学生处于人生关键期,要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知识教育和道德建设,正确引导学生勤学、修身、明辨、慎思、笃行,从青年学生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知识学习、意志品质、思维能力、创新精神、使命担当等方面教育引导其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发挥高校学科和人才优势,激励专家学者创新理论研究路径和方法,强化学术学理研究,夯实理论架构根基,积极回应文化建设理论热点,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学理支撑。搭建更具吸引力、丰富内容的中华文化传播平台,以沉浸式情景教学使青年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高校要充分发挥文化传承创新职能,教育引导学生全面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加重视学生人文精神、创新精神培育,培养更多具有家国情怀、创新精神,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以文育人,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高校是青年人才培养的摇篮,要牢牢把握“七个着力”重大要求,结合各学科特色优势,深入挖掘习近平文化思想与各学科之间的关联点,将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教学、科研等各个环节,提高青年学生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特别是让习近平文化思想成为“大思政课”教学新亮点,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建设的世界一流大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流大学,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要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持续抓好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引导各族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

  必须把习近平文化思想全面融入思政课程,增强文化自信。要深刻把握“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以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中华文明在新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创造出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并从中汲取精神力量,塑造青年一代的文化自觉、文化自强。在国际交流合作中要发挥高校优势,搭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世界文明沟通交流桥梁;要培养学生加强中华文化知识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的自觉意识,围绕中国式现代化和人类文明新形态,客观、全面、生动地讲述中国故事,表达中国立场,传递中国理念。要培养青年形成开放包容的文化自信,既扎根中华大地,又坚持胸怀天下,以坚定不移的文化自信和海纳百川的开阔胸襟,推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