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绿树成荫的奇仁托海村。 王理立 摄
□本报记者 卢钟 王理立 杨静怡
人们常说,最好的风景在远方。尼勒克县科克浩特浩尔蒙古族乡的奇仁托海村,给人们的印象就是如此。
科克浩特浩尔蒙古族乡地处尼勒克县中部,而奇仁托海村位于科克浩特浩尔蒙古族乡东部,距乡政府足有75公里。这里依山傍水,沿途风景如画。
近年来,奇仁托海村依托发展畜牧业、渔业和旅游业的天然优势,村“两委”积极盘活“家底”,推行资源发包,全面激发集体经济发展活力。2023年,通过盘活资源、发包租赁,这个昔日的贫困村集体收入达到217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2.2万元。
土地增效激发乡村“新活力”
走进奇仁托海村,宽敞笔直的马路干净整洁,道路两旁绿树成萌。
“以前的奇仁托海村可不是现在这模样。那时村里几乎没有树,风又特别大。一次大风天,一户人家的脸盆都刮到了别的村。”6月1日,奇仁托海村党支部书记道尔吉·巴音巴特在采访中笑着说起了往事。
为了改变贫困面貌,奇仁托海村党支部带着村民铆足了劲种树。但因为缺水,结果却是种一棵死一棵。
“这几年,通过环卫车及时浇水,种下去的树几乎全部成活。前几天,我还特意转了一圈,去年栽种的1000多棵树几乎全部成活。今年4月,我们又组织干部群众,一起种了近700棵10年树龄的榆树。”道尔吉说。
作为一个牧业村,当年移民时,为每户牧民配套了50亩饲草料地。但因为牧民缺少资金,大多数村民都将饲草料地承包出去,每亩收入仅有100元。
为提高牧民收入,2017年,在召开数次村民代表大会后,奇仁托海村利用项目资金将饲草料地全部用于种植苜蓿。
“第一年的效益还不明显,第二年苜蓿产量大幅提高,种植苜蓿的收入就达到了每亩700多元。今年,我们村利用项目资金,在饲草料地安装了喷灌设施,并计划将饲草料地全部完成土地流转,以进一步提高牧民收入。”道尔吉说。
乡村旅游解锁村民好“钱”景
因地处偏远,多年前,奇仁托海村村民想要出行,交通工具只有小四轮和摩托车。
2007年,村民刘全俊便瞅准商机开起了线路车。可随着家家户户都有了小轿车,线路车的生意一年不如一年,刘全俊只能转行。
东边不亮西边亮。随着村民收入的提高和游客的增多,刘全俊又找到了新的商机。2009年,刘全俊开了商店;2020年,他又新开了餐厅和民宿,一年的纯收入达到20余万元。
奇仁托海村周边风景优美,近几年,很多游客被这里的好风光吸引,前来休闲度假。
村民张晓慧于2017年开办的金水湾渔家乐就是奇仁托海村最早的一家农家乐。生意最好的时候,3个月挣了7万多元。
“刚到奇仁托海村,除了种地,就没别的事可干。而现在,到奇仁托海村旅游的人越来越多,农家乐的生意也越来越好。”张晓慧说。
近年,奇仁托海村党支部确定了打造“旅游强村”的发展思路,通过争取项目资金、加大基础设施修建与改造,为深入推进乡村旅游打下坚实基础。
“奇仁托海村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良好的生态环境,发展民宿产业有市场、有基础、有前景。目前,村里已有农家乐5家、民宿8家。”道尔吉说。
为充分发挥水资源优势,今年,奇仁托海村还计划建设以游艇观光为主的水上娱乐观光项目、以垂钓为主的钓鱼台等,进一步促进乡村休闲旅游业发展。
道尔吉告诉记者:“这两个项目建成后,不仅能够增加村集体收入,还能为村民提供不少就业岗位。”
兴业富民绘出乡村“幸福景”
家乡的巨大变化,村民也看在眼里。
“这几年,奇仁托海村一年一个样,我们过上了以前想都不敢想的生活。现在,90%以上的村民家里都有了小汽车,有些家里甚至有两三辆。”今年60岁的村民才仁·巴班感慨地说。
奇仁托海村有50余万亩天然草场,发展畜牧业极具优势。
才仁的“养殖事业”从一两头牛开始,如今的规模已发展到30余头。
在奇仁托海村,具备才仁这样养殖规模的村民有很多。“我们村,养三五十头牛的人家只能算是‘养殖小户’。”道尔吉笑着说。
为方便村民的牲畜转场,近几年,奇仁托海村不断利用项目资金修路搭桥。
在奇仁托海村村委会十余公里外,是本村13户牧民的冬草场。每年夏季,牧民将牛羊转至夏草场时,需经过一条溪流。夏季又恰恰是水量最大的时候,牛、马等体型较大牲畜可以安全过河,但体型较小的羊此时往往会被困在河边。
群众有呼声,服务有回声。今年,奇仁托海村利用30余万元项目资金,在溪流上建了一座铁桥,彻底解决了这一难题。
“今年,奇仁托海村还要在进一步提高村民收入和村集体收入上下功夫,在产业发展上动脑子,矢志走出一条兴业富民的强村之路。”道尔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