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2 版:要闻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环环相扣 “畜”势待发 聚焦伊犁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之路

时间:2024年06月26日     来源:伊犁日报汉文版

图为松哈提·巴合特努尔正在给新疆褐牛注射疫苗。    杜磊 摄

  □本报记者 何荣 杜磊

今年6月,因丰沛的降水,伊犁州直各县市夏牧场水草丰茂。又到了转场的季节,大小牲畜也迎来夏日“抓膘”的重要节点。

  从产业链前端的家庭牧场,到夏牧场的牛羊分群分区放牧,再到畜牧兽医社会化组织的“无死角”服务,最终通过企业链接到牛羊肉供给的“蓝海”市场,实现“破局”……正是在伊犁州畜牧兽医局的主导下,一条由各县市畜牧兽医中心紧密配合、全力铺就,各族农牧民齐声“唱和”,众多畜牧产业龙头企业翘首企盼的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新路,正在全面展开。

模式:从哪里开始从哪里结束

  6月11日,特克斯县喀拉托海镇达根别勒村的夏牧场隘口,一道铁丝网成为大小牲畜的“围城”:“城”外,牲畜“皮包骨”,牧民对此早已习以为常;“城”内,牲畜“抓膘”体壮,承载着牧民一年增收的希望。

  这样的场景,在喀拉托海镇铁勒根布拉克村年近六旬的牧民巴合特努尔·阿不都力克眼中,的确是习以为常,“冬天,天寒地冻,冬牧场出来的牛羊不掉膘算是好的了。到了春天,碰到青黄不接的时候,它们(牲畜)上不了膘。”

  “这些牛打完针,就能上山美美地吃草去了!”特克斯县东振农牧科技有限公司“90后”技术员松哈提·巴合特努尔在隘口处娴熟地操作着,并目送一头头褐牛走向夏牧场。而在夏牧场内,负责接管牛群的正是松哈提的父亲——巴合特努尔·阿不都力克。子承父业,赶牛羊上山,待牲畜充分“享用”了夏牧场丰沛的水草后,就是“轰轰烈烈”的冬宰……在巴合特努尔和松哈提的生活里,畜牧养殖的模式就是这样年复一年的岁月更替。

  可在伊犁州畜牧兽医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宋泉江看来,今年,以往的养殖模式不能再复制了。

  宋泉江告诉记者:“站在牧民的角度,看到的是家里的牛群羊群变大还是变小。比如今年草料长势好,群落就会变大,如果长势不好,群落就会变小。从长远看,现有的草原畜牧业生产模式,给社会提供的商品量、出栏比例很有限,老百姓的收入也没有增加。”

  宋泉江说,目前全疆草原畜牧业发展中存在出栏率商品率偏低、产出效益水平不高、组织化程度较低、防灾减灾能力薄弱等共性问题,这些在伊犁州畜牧产业发展的进程中也有不同程度地显现,“所以我们需要尽全力打通草原畜牧业发展所面临的痛点、难点、堵点,进而打造适应伊犁草原畜牧业发展的科学模式。”

  这个6月,对于已成为自治区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试点县的特克斯县和巴合特努尔父子而言,“模式”既是开始,也是“结束”。

链条:从牧民增收到市场效益一个都不能少

  在伊犁说起牛羊肉市场,绕不开“草膘牛(羊)”和“架子畜”这两句行话。

  6月11日,记者跟随伊犁州动物疾控中心干部阿利亚·苏来曼来到特克斯县乔拉克铁热克镇牧民木合塔尔·胡达依别尔干的家庭牧场。“牛羊都上山了,你们这是……”木合塔尔的直白,道出了他的疑惑。但这份疑惑,在特克斯县犇土贸易有限公司董事长哈力买买提·吐尔洪江这里可以找到答案。

  作为特克斯县本地畜牧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掌舵人”,哈力买买提也有自己的困扰:“以前收购‘架子牛’,是到各个活畜交易市场。散户养殖,技术水平参差不齐,想收到标准‘架子牛’,就需要跑更多市场,花更多的时间。按照公司现有存栏数5000头的基数,我们今年对‘架子牛’的需求量不小于2000头。”哈力买买提说,自从今年畜牧部门在特克斯县推行家庭牧场养殖模式后,“与‘架子牛’相比,不达标的牛要按照每天25元至30元的饲料标准,多喂两三个月才能出栏。现在有了家庭牧场的支持,我们直接从家庭牧场收购草膘‘架子牛’,并且可以保证收购价不低于市场价。因为这对缩短育肥周期、降低成本和提升经济效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阿利亚·苏来曼作为伊犁州动物疾控中心的一名干部,定点负责特克斯县家庭牧场推广工作,在她和该县畜牧兽医中心干部及乡镇场的紧密配合下,仅月余乔拉克铁热克镇、阔克铁热克乡的家庭牧场数就激增26个,“拉起”近1700头优质新疆褐牛的种群规模,保障了对当地育肥企业的强力支持。

  木合塔尔的家庭牧场,就是其中的一个。“我的家庭牧场,是把我和哥哥家的30头褐牛集中起来,喂出标准的‘架子牛’,我们完全能做到。由犇土公司收购,价格有保证,我们才能有更好的收入。”木合塔尔坦言。

  除犇土公司外,伊犁河谷另一家重要的畜产品加工企业——新疆托乎拉苏牧业有限公司,则通过细分市场,将冷链运输牛肉系列产品成功销售到了上海、重庆、武汉等地,颇受好评。

  新疆托乎拉苏牧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朱廷新告诉记者:“从市场反馈的信息看,公司产出的针对火锅、西餐等餐饮行业的牛肉剔条、切片产品,通过在包装内充氮气,进行1℃-4℃的冷链运输并外销后,普遍增值30%左右。这足以证明,只要有充足的前端供给、科学的产品研发,伊犁牛羊肉产品具备了异军突起的潜质。”

  通过更具规模的家庭牧场,提供更具育肥潜力的“架子畜”,成功解决龙头企业的前端诉求;通过降低成本、缩短育肥周期等方式,形成更有竞争力的伊犁牛羊肉产品,最终在竞争激烈的“蓝海”市场中脱颖而出。“链条”,已在此刻铸就。

细节:从农区畜牧业和牧区畜牧业的“颗粒度”说起

  “2023年7月,自治区召开了肉牛、肉羊养殖模式座谈会。会议传递出一个强烈的信号,就是通过改变养殖模式,实现农区畜牧业、牧区畜牧业的良性互补以及效益最大化。”宋泉江介绍,“现在我们的生产模式和生产方式已经发生转变,没有绝对的农区,也没有绝对的牧区,农区、牧区的生产水平也跟过去不一样。”

  记者通过采访了解到,特克斯县犇土贸易有限公司、新疆托乎拉苏牧业有限公司等伊犁畜牧产业龙头企业通过各种方式、项目,建起了青贮玉米、有机草场等各种饲草料基地,不仅有效实现了企业的饲料供给,更成为农区、牧区畜牧业的“黏合剂”,及助推伊犁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增效的重要动力。

  今年,在自治区关于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的方针指引下,自治州畜牧兽医部门更是有的放矢,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引导各县市畜牧兽医社会化组织做好服务,为模式升级夯实基础,为牧民兜底服务。松哈提所在的特克斯县东振农牧科技有限公司,就是活跃在特克斯县各乡镇的畜牧兽医社会化服务组织中的一个。这段时间,同样奔忙于农区、牧区的,还有特克斯县奋达畜牧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法人塔力哈提·沙帕尔哈力。

  “最近新增的家庭牧场里,有11个由我们提供防疫、育种服务。6月9日牧民开始转场,恰好是技术员‘大显身手’的时候。”木合塔尔告诉记者,每一个家庭农场的正常运行,都离不开这些技术员的参与,“有他们的服务,我们可放心了!”

  “如果说我们改变了现有的养殖模式,伊犁的牛羊肉出栏率、提供给市场的畜产品,绝对不是现在的数字。”宋泉江告诉记者,在市场杠杆的作用下,伊犁草原畜牧业在保持良好生态环境的基础上,焕发出可喜的发展势头,“任何一种模式的打造,都需要相当长的周期。我们职能部门所要做的,就是加强政策引导,进一步做好基础服务,把模式的‘针脚’织密,把网络‘织严’,以期达成最好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