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9日,采访团深入伊宁县温亚尔镇布力开村制种玉米基地田间地头采访。孟霞 摄
□本报记者 孟霞 赵晓芳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伊宁县通过整合资源、加强科技创新等措施,着力打造以小麦为基础、玉米制种为主的国家级“种业小镇”。制种玉米为何能成为当地农业发展的一张“金色名片”?实施种业振兴后,今年农户收成怎么样?8月9日,由伊犁州党委老干部局的老干部和伊犁融媒体中心记者联合组成的“时光印记·重走采访路”主题报道采访团走进伊宁县,探寻一粒小小的玉米种子如何撬动起“幸福产业”。
在伊宁县温亚尔镇布力开村玉米制种基地里,连片的绿色田地映入眼帘,6000亩制种玉米挺着粗壮的“腰杆”,处处孕育着生机和希望。农户秦昌贵正在田间作业,当他从技术员口中得知今年的玉米棒子颗粒饱满、种子质量高、预计能增产7%—15%时,乐得合不拢嘴。
“20年前我来采访时,伊宁县还是以种植大田玉米为主。没想到现在制种玉米面积已经占到全县耕地面积的30%多了。”老记者蒲雪野看着地里颗粒饱满的制种玉米问,“你家种的是什么品种?今年已经是第几次升级了?收入变化大吗?”
“今年我种的是订单公司研发的LC522玉米,算是最新的品种了,这已经是我第4次更换种子了,每一次更新换代后,玉米的抗病性、抗倒伏能力更好,产量也会更高。”秦昌贵说,“玉米制种比传统玉米种植收益更高。我早早就响应号召,全身心投入玉米制种行业,今年我种了500亩制种玉米,预估产值在150万元左右。”
伊犁河谷位于适合玉米种植的黄金地带,独特的地理条件是杂交玉米制种天然隔离带,发展制种玉米产业优势显著。近几年,伊宁县利用资源和生态优势,深挖玉米制种产业发展潜力,依靠实力强、技术硬的制种公司,走“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种植模式,依托企业开展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供、耕、种、防、收等一条龙服务,同时进行飞防、机收等工作,全力保障玉米种子质量,实现企业获益、粮食增产、农民增收。
“像我们老一辈农民凭经验种地、靠天吃饭的粗放种植管理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靠的是科技种地。”新疆禾旺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禾稼旺农民专业合作社技术总监吴梦远带老记者们来到坐落在农田的基地数控中心参观,工作人员正在通过卫星遥感图像观察农田墒情、作物长势、土壤有机质成分以及病虫害防治等情况,并进行数据收集分析。
“我们根据遥感图的深绿程度来查看玉米制种的长势,淡颜色的就是长势稍微不太好的,深绿色的证明长势非常好,我们再根据遥感图影像来对玉米制种地进行单独的田间管理。”吴梦远说,“依靠科技力量一个人能管4000亩地,既节省了人力又实现了田间管理的高效精准。”
昔日的“粮仓”已变为玉米“种仓”,截至目前,伊宁县共有30万亩制种玉米,占比超全县耕地的30%,成为全疆最大制种玉米种植基地。伊宁县把制种玉米产业作为富民强县的主导产业,为完善种业产业链,促进种业产业发展,以产业振兴促进乡村振兴,去年伊宁县委、县政府研究决定建设集种子生产加工、仓储物流、育种研发、产品展销及配套服务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种业产业园。
“伊宁县在30万亩制种玉米种植基地的带动下,先后有8家制种玉米上下游企业落地,部分企业已经建成并投产。”伊宁县农业农村局种业发展中心主任范维勇表示,随着这些企业的落地,伊宁县加快推进制种产业全链条发展,构建了“育繁推”一体化产业体系,打造了新品种新技术展示示范基地、智慧种业示范基地、种子质量检验检测中心等,逐步形成“一园三区多点”产业布局。
去年落地并投产的新疆登海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一期年制种能力达2万吨。随着该企业的落地投产,越来越多的农户主动加入到制种玉米种植行列。
“大田玉米每亩纯收入最多600元,制种玉米能达到每亩1600元,老百姓都会算账。”范维勇告诉记者,随着8家企业落地投产,将来满负荷生产后年生产能力将达到21.06万吨,除了10%供应本地外,其余90%的制种玉米将销往全国各地,未来伊宁县将成为名副其实的“种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