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6 版:理论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时间:2024年10月25日     来源:伊犁日报汉文版

  □张军强

  2023年10月7日至8日,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正式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这在党的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习近平文化思想激励着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必须增强文化自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快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形势,培育形成规模宏大的优秀文化人才队伍,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深入学习贯彻全会精神,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准确把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辩证关系,增强文化自立自信自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不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更好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凝心聚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现代化进程中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问题,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加强文化改革发展,促进文化繁荣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当前,面对加速演进的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面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新期待,迫切需要我们站在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高度,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进一步破除制约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充分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推动宣传思想文化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坚持以文铸魂。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的深入发展,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价值观念多元多样,给我国的意识形态和文化安全带来多重挑战。这要求我们不仅要厚植现代化的物质基础,还要持续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要完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改进创新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工作机制,构建中华传统美德传承体系,形成网上思想道德教育分众化、精准化实施机制,着力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

  坚持以文惠民。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已经从基础性的“有没有”转变为更高层次的“精不精”。高质量文化供给,是创新力、需求捕捉力、品牌影响力、核心竞争力强,产品和服务质量好的供给。新时代新征程,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人们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面对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新形势,要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深化网络管理体制改革,加强网络空间法治建设,构建良好网络生态。

  坚持以文弘道。国家的繁荣兴盛,必然要求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大幅提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着力提高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国际舆论引导力。”面对传播主体日益多元、传播资源更加丰富的新形势,我们要树立全球视野,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不断提升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积极宣介全球文明倡议,提高国际传播效能,更好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营造有利外部舆论环境,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