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昏在任何一座城市都充满了诗意,特别是边城伊宁。这里的黄昏来得晚,晚上9点之后,夕阳仍延续着白日的辉煌,绚丽的晚霞堆砌天边,整座城市充满了光芒与温暖。霞光洒落身上,他的心也变得暖融融的,有一种冲动,想要找到所见那缕光的尽头,走着走着,却不知不觉走向了那条悠长的小巷。那是他曾经的家,童年与少年生活过的地方,有奶茶的清香,沙枣花的芬芳,白杨树叶子的哗哗声响,还有路边烤肉摊缭绕的烟火气息,它们混杂在一起,形成他对小巷最初的印象,也是最深刻、最鲜明的印象。
记忆仍然清晰,他离开小巷却已有八年。八年未见,小巷一如既往地静谧,一如既往地悠长,三两行人从他身边走过,或行色匆匆,或与他一样只是为了消遣。暮色中,他走着走着,隐约闻到一丝熟悉的气息,那是童年的气息,故园的气息,也是眼前伊犁河谷的气息。沙枣花已开过,白杨树依然挺拔,奶茶的香味隐约从巷子两侧的蓝色庭院里飘出。庭院里刚刚洒了清水,潮湿泥土的清新气息扑面而来。几个晒得黝黑的维吾尔族巴郎嬉笑着从他身边跑过,跳进白杨树下的渠水里,溅起清亮的水花。记忆瞬间从岁月深处浮出来,哦,这里也曾是他的乐园啊!曾几何时,他与他们一起,夏日里赤裸着腿脚在渠水中嬉戏,用相互泼洒清水的方式表达内心的欢欣。冬天白雪覆盖巷道,呵气成霜,他们却满不在乎地在冻结成冰的水面上行走,用鞭子抽打冰面上旋转的陀螺。白杨树记住了他们的欢笑,也封存了这段童年的记忆。所以,在小巷突然遇到这群小巴郎的时候,他好像看见久未探望的亲人,心中充满了亲切与喜悦,还有一些隐隐的伤感。
童年在远去,少年在远去,就连他正在经历的青年,也在慢慢远去。时光带走一切,时代更是席卷一切。眼前这条小巷,令他想起在南方城市遇见的古人笔下的另一条小巷。“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辛弃疾在写《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阕词时是否怀有与他一样的情感?太阳一点点落下,他的影子被夕阳余晖拉得悠长。“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这些语句突然浮现心间,一种激昂又怅惘的情绪浸透身心。他已明白,他回不到过去,可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力量,驱使他依旧向前走着。那个八年前的家还在吗?那个她还在吗?有时候人的情感就是这么奇妙,明知一切都已过去,一切皆是虚幻,那消逝的人与事却依然能辐射出强烈的磁力,构成一种神圣的感召。
巴郎的笑声远去,疾驰的车辆驶过,就连路人的闲聊、奶茶的清香也渐渐消散了。只留下一个他,在暮色里左顾右盼,走向小巷的尽头,来到了一栋园子前。回忆逐渐进入八年前的那个傍晚——“听说今晚星星特别亮,睡觉前悄悄出来看星星吧!”
恍惚间,他推开门进入园子。园子还是那个园子,只是草多了,人少了,儿时觉得那样高大的围墙、那样宽阔的小巷在时间面前似乎也变得佝偻了。光线在此刻与回忆的色彩交织,网住了时间与空间。暮色沉沉中,一声呼喊打断了他的沉思,“问你呢,要去看星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