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伊宁讯(记者孟霞 黄焱)今年,伊犁州始终把牧民生命安全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全力推进牧民越冬放牧点生产(居住)用房项目有序开展,截至目前全州为越冬放牧点生产(居住)用房存在安全隐患的2996户牧民新建了“安全房”,日前牧民已陆续搬入新居。
11月19日,在位于伊宁市潘津镇的秋牧场,一座座分散在山林间轻钢结构装配式的棕褐色小屋异常醒目,一缕缕青烟从小屋烟囱冒出,牧民卡拉尼·阿斯勒百正在屋内烧奶茶、吃早饭。
“今年搬进了新房,房子自带电源,屋顶安装上太阳能就能通电,这种轻钢结构的房屋保暖、防风又抗震,比起我们自建的老房子好太多了。”卡拉尼告诉记者,“以前的老房子是父母自建的石木房,有30多年了,遇上下雨刮风等恶劣天气时住在里面也担心。”
像卡拉尼一样,伊宁市已有121户牧民搬进了“安全房”。据了解,今年伊宁市牧民越冬放牧点生产(居住)用房建设任务为121户,共涉及3个乡镇,其中,英也尔镇74户,潘津镇28户,巴彦岱镇19户。户均标准按照自治区出资3万元,伊宁市出资1万元,建设面积20平方米的轻钢结构绿色新型建材小屋。
位于伊宁市英也尔镇和巴彦岱镇放牧点与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温泉县山区的交界处,山路崎岖,车辆运输材料不能到达施工现场,为了确保建设工程顺利进行,伊宁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与所在乡镇协调组建了以熟悉地形的村干部为突击队,发动牧民积极参与组建骆驼队、马匹队协助施工单位开展材料运输,甚至有些路段都是干部和牧民们人背肩扛运送建设房屋材料。
牧民越冬放牧点生产(居住)用房项目是今年自治区党委、政府十大民生工程之一,伊犁州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城乡抗震安居工程,第一时间成立伊犁州城乡抗震安居工程建设指挥部,联合11个单位制定实施方案,明确各方责任,建立部门和县市协调机制,加强对县市服务指导。在工程实施期间通过上下联动合作解决跨区越冬放牧点建房事宜,推进工程顺利进行;优化培训指导方式提高工作效率;积极推动绿色新型建材在工程建设中的应用,提高工程质量和环保水平;针对道路崎岖的山区,采用大型无人机调运建筑材料,组建马队、骆驼队帮助施工单位运输材料等举措,为工程建设提供有力保障。截至目前,全州共排查牧民越冬放牧点生产(居住)用房8803栋,发现存在安全隐患2996栋,开工重建2996栋,竣工率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