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3 版:要闻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全媒体视域下主流媒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

时间:2024年11月23日     来源:伊犁日报汉文版

  □孙珍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牢牢把握舆论主动权和主导权,让互联网成为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最大增量。”全媒体传播时代,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空前,各种各样的信息纷繁复杂、真伪难辨,为宣传舆论生态带来了严峻挑战。在此视域下,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大力宣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传播实践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一、以人才队伍为基础,以创新管理为保障,最大限度激发全媒体创新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之江新语》中指出,“有市场的文化不一定是先进文化,但没有市场的文化更难讲是先进文化。”做好全媒体视域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传播,处处有思想的较量,时时有价值观的交锋。

  面对全媒体时代舆论信息的传播特点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要求,必须在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机制等方面下功夫,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提高主流媒体人才吸引力和竞争力;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作用日益突出的人才队伍,完善人才使用和激励机制,构建适合全媒体传播体系特点的收入分配机制、评奖激励机制,让全媒体人才脱颖而出;完善培养机制,不断探索融媒体工作室、名记者工作室等创新机制,充分激发人才活力,培养“有几把刷子”的行家里手。要统筹处理好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中央媒体和地方媒体、主流媒体和商业平台、大众化媒体和专业媒体的关系,构建权责清晰、充满活力的制度体系。要尽快实现新技术新应用的全覆盖,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决不给错误思想观点提供传播渠道。

二、发掘民族文化特色,以融合传播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鲜明的特点,大家在地域上交错杂居、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中华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离不开对每一个具体民族特色的深度挖掘,恰如费孝通先生所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在当前媒体融合发展进程中,要善于运用融合传播手段深耕细作,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各民族的价值引导与文化浸润作用,达到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的“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效果。要进一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用新方法、新手段,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表达好、宣传好、阐释好,将其转化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文化底座,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提供强大支撑。

三、坚持内容为王,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内容永远是根本,融合发展必须坚持内容为王,以内容优势赢得发展优势。”全媒体时代,主流媒体是群众心目中引领思想、正本清源的标尺,做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传播,要始终坚持内容为王,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切实地宣传报道人民群众总结的经验和创造的成果,不断推出有思想、有温度的新闻作品。

  理论虽然是抽象的、理性的,但解读方式可以是形象的、通俗的。目前,围绕主流价值观的传播,主流媒体难免出现策划模板化、语言僵硬化、板起面孔说教的通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就要不断打造“沾泥土”“带露珠”的全媒体产品,让党的创新理论宣传阐释如春风化雨般触动人心最柔软的地方。哲人说,大脑不是一个等待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支需要点燃的火炬。如果媒体切入的角度击中了大众想说而未能提炼出的心声、想表达而未找到出口的情感,就点燃了受众的热情、增强了受众的黏性,形成宣传合力,让党的声音传得更开、传得更广、传得更深入。

  马克思说:“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内容,在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传播研究中,我们需要充分认识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以及当前存在的薄弱环节和认识误区,更要充分发挥全媒体的矩阵优势,从而唤起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记忆和时代记忆,不断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和情感基础,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