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剑(伊宁)
我在伊犁河边住了十年,并且还要继续住下去。小时候,我不知道生活的地方有一条名为伊犁河的河,见过的顶顶大的河便是经过村庄南部的一条干渠,干渠只有灌溉时节才会大水汹涌。除此外,并没有一条河的样子,常年大多干涸着。所以,望着远处天山长大的我,并不知道一条河会带给人多少快乐。
我在初中时,第一次知道了伊犁河。那时,表姐在伊宁市上学,她带回来一张照片给我看。照片中的她,裤腿挽到膝上去,展开双手,跷起一只脚站在一条河的浅水处。她的脸上全是笑,很开怀,跷起来的一只脚上全是泥。河水也是泥色的,并不好看。但她兴冲冲告诉我,这是伊犁河,是伊犁最大的河流,是伊犁人的母亲河。
那是我第一次听到“伊犁河”这个名字。虽然表姐为她加上了很多情感浓厚的注解,但在我眼里,她不过是一条混浊的河流。我不明白站在这样一条河流中的表姐为何笑得那么灿烂。我也不能体会她在给我看照片时那种自豪、兴奋的心情。
直到十年前,我定居在伊宁市,才开始逐渐熟悉伊犁河,感受到人与河相傍而生的生活。“伊犁人的母亲河”这句话也从记忆中翻腾出来,由抽象变为具体。我可以理解它内中的意义了——正是这条河流,让伊犁河两岸水草丰茂、沃野千里,孕育了万物生灵,滋养了一世又一世的人们。
伊犁河发源于伊犁河谷东部天山,由东向西,横贯伊犁河谷。伊宁市主城区位于伊犁河北面。从我家到伊犁河边,直线距离不足两公里。距离近,便总惦记着去伊犁河边走走。她早已不再是表姐照片中的样子。流经伊宁市段的河流两岸建成了景观带,临河有笔直的观景大道,湿地的丛林深处蜿蜒着一条条木栈道。大大小小的湖泊遍布各处,水色澄碧,白杨深深,芦苇浩荡。海棠迎风而长,沙枣虬枝纵横。最喜欢春末夏初。其时,春花谢尽,唯有沙枣花含金吐蕊,释放出浓烈的馨香气息。
在我看来,沙枣花之于西北边地,就像桂花之于南方。这两种树木对水土、温度各有特别的要求。花朵都细碎、微小,藏身于蓊蓊郁郁的枝叶间。初识,往往会认为它们其貌不扬,难生喜好之情。但日久,每年相应时节,闻到它们散发出的花香,就像故友相逢,渐渐生出依恋。这是比喜欢更甚一层的情感吧。这种情感往往会成为一种记忆,一种乡愁。比如,想到桂花,不免想到山色烟岚、水雾苍茫。想到沙枣花,就会想到天山巍峨、长河落日。只可惜,世间咏桂花者无数,而赞沙枣花的人,实在屈指可数。想到这里,竟隐隐有些哀伤。哀伤过后,忽然又欣喜。古人说,天地与我为一,自然与人之间息息相通。我今为沙枣花哀伤,恰不是以人思物,与物合一?能捕获这样一种生命体验,对于自然、对于自身来说,都是一件至幸之事。
爱去伊犁河边走走的,并不独我一人。天气晴好时,小城人常爱携家带眷,河边湿地丛林里遍设石桌石凳、木椅亭台,供游人在此休憩。一年四季,伊犁河都有好景致可看。
春天,春草初萌,杨柳吐出新绿,湖面的水倒映着干爽清洁的绿色,天地之间似乎都是绿意葱茏了。再间以山桃、杏花相继杂沓其中,便于漫长无色的冬日之后,让人强烈感受到了生命勃发的气息。此时,纵使过去一年内心积聚许多困厄、失意,但临河而立时,看春水粼粼、滔滔西去,春意融融、万物新生,任谁都很难不同这春天一起欣欣然起来,很难不抛却愁绪,雄心再振,以极大的热情憧憬一年的盛景。想来,这是分明的四季于边塞的馈赠,是万物与人心意相通之处。
夏天,伊犁河边是一派茂盛的绿。城市里暑气难消,燥热难当,但走进河边这片绿里去,顿觉清凉。清风徐徐,杂花遍地;湿而不濡,静且不寂。这一时节,河边常会迎来一场场为新人举办的歌舞欢会。伊犁是个多民族生活的地方,具有浓郁的地方风情。这一点,从河边的一场场歌舞欢会中就能感受到。
我看过很多场在河边举行的婚礼。一次,是一对哈萨克族新人。新郎新娘在年轻朋友们的簇拥下,伴着冬不拉的乐声,跳传统舞蹈《黑走马》。他们还跳《月半舞》,舞蹈像名字一样动人。男女列队面向而站,两人对跳,在阳光里拍手、踮脚、自拍、互拍、双双旋转、并排旋转、换位旋转……节奏非常欢快,仿佛只有最畅快的心情和最灿烂的笑容方能配得上这样的舞蹈。舞蹈最后,两列人撑起手,搭起拱桥,新郎新娘便携手像孩子般从下穿过,让人恍若回到童年。
我还在伊犁河边参与过一场塔塔尔族婚礼。那真是一场不会落幕的歌舞盛会。婚礼队伍从新郎家出发便开始一首接一首地唱歌,一支接一支地跳舞。待接到新娘,队伍又从新娘家一路跳到伊犁河边。小伙子们蹲身、跳跃,姑娘们挥手、踢踏,动作极其活泼、灵巧、奔放,仿佛快乐没有尽头,青春没有尽头。
另有一次,我参加了一场维吾尔族婚礼。人们是在暮色四合时赶到伊犁河畔的一座果园内的。果园里有一个宽敞的蓝色凉亭。新人和他们的朋友们就在亭子里举行麦西来甫。夏日晚风习习,凉亭内歌舞不休,伊犁河在夜色里静静流淌。她的一天,不知道迎来过多少对向她报喜的新人。
我问过一个回族朋友,为什么结婚时要去伊犁河边举办欢会?她说,因为伊犁河是母亲河,人生大事,自然要跟母亲分享。那一刻,我真正感悟到,傍河而居的人们,伊犁河之于他们,不仅仅是物产上的滋养,更是精神上的慰藉。或者换句话,“母亲”不是比喻,而是其本身,是当地人精神的归处。日后,无论走出多远,无论身处何地,心底里必有一个方向,指向一条向西奔涌的河流。
伊犁河的秋天也很美。芦苇萧瑟,秋叶绚烂。常有牧人赶着马匹在伊犁河边饮水。若是正值傍晚,落霞铺于河面,罩在河渚已经泛黄的灌木上,灿灿一片,会让人陡然在秋日的惆怅里生起一种壮阔雄浑的豪情。
从前,冬天的伊犁河是安静的。但近些年,每值春节前夕至元宵节前后,伊犁河边都会布置上灯会。各式各样的灯盏将伊犁河的冬日夜晚装点得一片璀璨。今年灯会,我带着孩子随友人一同去看。至伊犁河景区入口,便见游人熙攘,队伍排出长长一串。走进去,与此地风物相宜的各族人民载歌载舞的灯盏印在游人脸上,照出灯里灯外同样的祥和快乐。
林则徐曾作诗描写他看到的伊犁人过元宵节时的情景:“踏月吟鞋凉似水,遏云歌板沸如潮。楼前夜市张灯灿,马上蛮儿傅粉娇。”当年的边城,各族百姓共庆春节,场面热闹非凡。乾隆年间阿克敦写就的诗作《伊犁除夕》中有一句“风景他乡异,年华此日同”,正是对此情此景的概括。
如今,一条流淌数千年的河流边,再以一场场灯会续写当年各族群众共度佳节的盛景。火树银花,歌舞沸腾。人们穿梭其中,扶老携幼,欢喜异常。这样的时刻,唯祈愿年年岁岁世间安好,河水不惊,灯会常在。
眼下,伊犁河谷入冬了。我前些日子经过伊犁河,看到河水澄澈,静静流向远方。我忽然想起一个哈萨克族朋友所说,他们的先祖早年逐水草而居,因而格外珍视自然,内心充满对水和自然的敬畏。她的姨外婆曾说,谁也没有权力对自然使坏,做糟蹋水的事情。一种生活方式自是会催生出与之相匹配的生活智慧。伊犁各族人民文化交融、荟萃,去粗取精之后,好的生活智慧自然会成为共同的追求。此刻,伊犁河澄澈如碧,不就是大家同心守护的结果吗?
我在伊犁河边已经住了十年,并将继续住下去。这些年,我每年都会带着孩子去伊犁河边踏青、赏游,拍了好些照片。照片中的我们,都笑得非常灿烂。我还知道了很多关于这条河与河边的人们相处的故事,知道了一条河能带给人多少慰藉和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