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2 版:要闻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这场培训为社科普及如何“飞入寻常百姓家”给出创新答案

时间:2025年04月19日     来源:伊犁日报汉文版

  本报伊宁讯(记者孟霞 刘东岳)4月16日,一场聚焦基层社科普及工作创新的专题培训在伊犁州拉开帷幕。这场由自治区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的“南北疆基层社科普及工作推进会暨专题培训班”,不仅是一场常规的工作部署会,更因其对新媒体时代社科普及“破圈”路径的深度探讨而备受关注。

  “我们不是知识的搬运工,而是价值的引导者。”培训班上,这一观点引发共鸣。面对信息碎片化带来的认知偏差,与会专家提出,社科工作者需扮演“过渡器”角色——将抽象理论转化为短视频、漫画、案例故事等“群众语言”。例如,新疆动漫节通过动漫创作展示文化润疆成果,正是用青年喜爱的形式让社科知识“既有意义又有意思”。

  开班仪式会议材料中一组数据耐人寻味:全疆14个地州市已实现社科普及联席会议机制全覆盖,但如何让政策真正下沉到村、社区仍是难点。对此,培训班提出“三问工作法”:问需于民,即调研群众真实困惑;问计于新,即借力新媒体;问效于实,即以开展农牧民讲故事大赛等活动检验成效。伊犁州社科联分享的“马背上的科普队”案例,正是通过牧区流动宣讲,将社会治理知识融入牧民生活场景。

  值得注意的是,培训班特别强调2026年《自治区社会科学普及条例》执法检查的“指挥棒”作用。这意味着,未来一年社科普及工作将面临从“软任务”到“硬指标”的转变。如何应对?现场抛出“三个一”方案:一套基层科普人才认证体系、一个全疆资源共享平台、一批“网红社科工作者”孵化计划。

  在信息爆炸的今天,社科普及如何避免“自说自话”?这场培训给出的答案清晰而有力:与其“高高在上”,不如“蹲下身来”。当社科工作者学会用“百姓视角+新媒体语言”重构知识传播链,那些关于高质量发展、文化润疆的“大命题”,才能真正化作滋润人心的涓涓细流。

  当日,来自南疆班7个地州的社科联系统150名干部参加培训,在为期3天的时间里学员们将接受从社科联工作助力文化润疆、社科联工作的使命担当是什么?以及如何提升社科联基层工作的时效性、针对性等方面的系统培训。前期北疆班的7个地州社科联系统干部培训已经结束。此次培训意味着伊犁州社科联工作站在了新的起点,担当着时代赋予的新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