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2 版:要闻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高质量发展看伊犁】伊犁:智慧检疫“云上跑” 养殖服务零时差

时间:2025年04月24日     来源:伊犁日报汉文版

图为工作人员正在查验耳标。    杜磊 摄

  本报伊宁讯(记者韩莎莎 杜磊)伊宁县愉群翁回族乡上拜什温村养殖户马云鹏近期有一批肉牛将销往疆外,按照相关政策和法规要求,跨省出售或者运输动物,必须取得《动物检疫证明》A证,证明动物已经过检疫并符合相关健康标准。他通过手机上的“动物检疫监管系统”APP,按照要求进行检疫申报、提交材料,经过检疫,4月21日,他拿到了动物检疫证明。

  “办理电子检疫证非常方便,出证速度快,农牧民现在买卖牲畜更方便了。”“什么时间查阅都可以,以前随身携带的纸质证容易丢失、损坏,现在有了电子检疫证,在手机上点几下,工作人员就能直接上门服务,出栏时间实现了当日办结。”马云鹏说。

  这是伊犁州动物卫生监督所推进“智慧检疫”服务体系建设的生动缩影。今年以来,伊犁州动物卫生监督所通过构建“全程网办、即时响应、精准服务”的新型监管模式,实现动物检疫全流程数字化转型。

  养殖户通过APP提交申报材料,官方兽医在线审核后即可预约现场检疫。工作人员上门核验达标后,即时签发电子检疫证明,同步推送至养殖户和运输方移动终端,实现“申报—审核—核验—出证”全流程闭环管理。

  “指尖办证”开启伊犁州养殖户智能新体验。在伊宁县愉群翁回族乡动物检疫申报点,负责人阿克西·吾卡斯正通过智慧监管平台查看全乡动物流动数据。“系统已对接乡镇服务站点,养殖户申报信息直达距离最近的检疫人员终端。”阿克西·吾卡斯指着屏幕上的实时定位地图介绍,检疫员可根据系统智能派单,在30分钟内抵达养殖场实施现场检疫,确保“随报随检”服务承诺落地。

  智慧监管体系不仅提升服务效能,更织密了畜产品质量安全网。在伊宁县黄公巴扎,每一批进场牲畜都能通过扫描动物检疫证明,瞬间呈现养殖档案、检疫信息来源地等相关信息。

  “这上面全程数据链完整可溯。”伊宁县动物卫生监督所所长马宇表示,通过将养殖、运输、屠宰等环节纳入数字化监管,有效降低疫病传播风险,为后续追溯提供可靠依据,全过程保障畜产品质量安全。

  “伊宁县黄公活畜交易市场是目前西北最大的活畜交易市场,每周一、三、五活畜交易日的交易量达8000头至1万头。为了更好地服务群众,我们优化了办证程序,进一步提升动物检疫监督信息化水平,为群众做好服务工作。”马宇介绍。

  伊犁州借助数字化技术全面优化动物检疫申报出证流程,打破了传统检疫的重重壁垒,通过优化动物检疫申报点设置,推动检疫监督管理朝着一体化和数字化方向转型升级,极大提升了工作效率,为养殖户节省了大量等待时间和经济成本。

  伊犁州动物卫生监督所所长肯加太·吾马尔介绍:“今年以来,我们为了方便群众,保障畜产品质量安全,加大培训和宣传力度,强化官方兽医队伍建设,全州已配备470名官方兽医,以乡镇为单位设立了131个动物检疫申报点,所有养殖户手机里已安装申报检疫小程序。通过大力宣传,引导群众主动申报检疫,做到群众随时在手机上申报检疫,随时在检疫申报点10分钟之内办完检疫证,做到动物检疫高效办,群众办事少跑腿。”

  此外,伊犁州还积极引入可视化监控系统,对公路动物卫生监督检查站和屠宰厂进行24小时实时监控。动物检疫工作人员可通过动态和静态双随机抽查巡查,规范调运环节,并实时上传数据,为后续执法提供有力依据。

  在产品销售环节,消费者通过扫描肉产品检疫二维码,即可追溯商品源头信息。信息的集成打破了检疫、防疫、养殖等环节的数据壁垒,推动检疫出证方式从纸质转变为无纸化检疫工作,从单行走向融合,证明管理从分散走向集成,全方位筑牢了畜禽调入、运输、落地三道安全防线。

  截至4月18日,州直今年已完成动物产地检疫数量884.1308万头(只、羽)、屠宰检疫3.3194万吨肉产品,已备案有效的活畜运输车14709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