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犁新闻网 >观点时评
往实里抓往细里做方能真正“铸牢”
来源:伊犁新闻网     点击:
字体:
分享到:
编辑:邹文辉       2023-10-31

前不久,新疆《伊犁日报》刊发的深度报道《铸牢》引发关注,说的是江苏省南通市援疆前方工作组将南通纺织服装产业优势移植到伊宁县,历时7年规划建设的伊宁县纺织产业园区,给当地10万多名农村富余劳动力创造了进厂务工的机会。5000多名各族工人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在潜移默化中达到“五个认同”的目的,汇聚起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共同责任和内生动力。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解决好民族问题、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的基础和保障。伊宁县纺织产业园火热的生产场景,映照着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的生动实践,共同劳作使各族工人增进共识凝聚力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铸牢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新疆,不谋民族工作,不足以谋全局,只有坚定不移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各项工作的主线,将民族团结进步各项工作往实里抓、往细里做,民族团结进步之花才能更好绽放,经济社会发展才能不断迈上新台阶,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基础才能更加牢固。

伊宁县纺织产业园作为全疆织机规模最大、带动就业最多的专业织造园区,聚集了20多家劳动密集型企业,需要大批产业工人,而伊宁县有着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高度的供需契合把双方紧密联系起来。“招到人”只是第一步,“留住人”才是关键。伊宁县从县领导到园区负责人分工包联企业摸索创新,先后破解了企业用工难和少数民族工人培养难、留人难等诸多难题,建立起符合当地实际的生产管理模式,让少数民族务工人员在新时代产业工人的大道上越走越宽。

实实在在的就业岗位,让一个个家庭的梦想照进现实。今年28岁的麦尔巴哈·艾山在伊宁县纺织产业园已经工作多年,她自豪地说:“现在我是家里收入最高的人,刚买了轿车。我还要继续努力,计划带上爸妈去全国各地旅游,最想到北京天安门广场看升国旗仪式。”麦尔巴哈·艾山是新疆贻程纺织科技有限公司的一名工人,这家企业员工月薪普遍在4000元以上。

农牧民变身产业工人不是件容易的事。农牧民身体素质好,能吃苦耐劳,但是他们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水平低,受教育程度不高,组织性和纪律性相对较差。到企业上班后,有些人因为一时不适应打起了“退堂鼓”,这时候需要企业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培训,让广大农牧民尽快融入到现代产业链当中,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使他们增长见识、开阔眼界,及时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一个园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绝不可能一蹴而就,伊宁县纺织产业园区的发展壮大离不开做深做细做实民族团结工作的能力,这里的每一个岗位都是一颗交往交流交融的“火种”,每一颗“火种”都能燃起一团火焰,为民族团结发光发热。园区里一家家企业更像是一个个温暖的大家庭,把民族团结气氛调升到最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方法论,在这个园区的孜孜探寻中日渐清晰、日渐成形。短短几年时间,那些曾经种地放牧的农牧民,现在成为了生产车间里的技术能手,他们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学习、交流、配合,相互之间不仅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而且逐渐接受并主动吸纳现代文明的生活习惯和思想观念,心理距离拉近了、情感交流融洽了、民族隔阂消除了。那些业务熟练、表现良好的工人脱颖而出,很快走上了管理岗位。这种工业化生产模式无形中推动少数民族产业工人思想观念的转变,从民族团结的受益者到民族团结的守护者,在不知不觉中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坚实根基。

船的力量在帆上,人的力量在心上。手足相亲,守望相助,民族团结就有了“行动力”。做好民族工作,最关键的是搞好民族团结,最管用的是争取人心,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

从某种意义上说,伊宁县纺织产业园区为做好新时代对口援疆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即把援助重点放在植入和培育现代生产力和生产方式上,把更多的农牧民转变为产业工人,在“有形”上更用心、“有感”上真用情、“有效”上再用力,形成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浓厚氛围,把各族群众团结成为“一块坚硬的钢铁”。

10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任务。”这为新时代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

我们要加快推动各族群众逐步实现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打造更多具有新疆辨识度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载体和亮点,聚力形成更多标志性成果,奋力推动新疆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全域覆盖、纵深推进,思路创新、载体鲜活,当越来越多的各族群众在一起交往交流交融,共同的利益、共同的情感、共同的梦想,让他们手挽着手、肩并着肩,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高举中华民族大团结旗帜,不断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凝聚起建设美丽新疆的磅礴力量。(刘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