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到千里雪消融,等到草原上送来春风。可克达拉改变了模样,姑娘就会来伴我的琴声……”
时间是最好的记录者和见证者,1959年诞生在伊犁河谷的“东方小夜曲”《草原之夜》成了一代代人心中永恒的旋律和抹不去的记忆。65年来,人们伴着这深情的歌声不懈努力,用真情和汗水写下一个又一个传奇。
如今,因这首歌而得名的军垦新城——兵团第四师可克达拉市正美丽绽放。8月,走进这座城,满眼皆绿,朱雀湖公园、滨河公园、胡杨林公园……29座各具特色的公园将城市簇拥在其中,一路一景、步移景异。“以绿荫城,以水润城,以文化城,以产兴城”,可克达拉从昔日荒原到现代化生态新城,经历了日新月异的变迁,仿佛在上演一场精彩的“72变”。
可克达拉大桥
朱雀湖夜景
歌声回荡激情岁月
可克达拉,意为“绿色的原野”,几十年前,这里还是一片人迹罕至的荒原。1954年,随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成立,一批批军垦战士怀揣建设边疆的梦想,来到这片土地。他们手挥镐头、肩扛犁杖,用“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与奉献,在茫茫荒原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
1958年,八一电影制片厂为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筹拍大型彩色献礼片。元旦之际,纪录片《绿色的原野》导演张加毅率摄制组前往人民大会堂时,受到周恩来总理、王震将军的亲切接见,并指示他拍的献礼片要着力讴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官兵屯垦戍边、艰苦创业,与各族儿女携手共建边疆的壮举。
随后,张加毅两次进疆,最终选定兵团第四师64团“可克达拉”作为外景地,这在当时是一个聚集了13个民族的军垦农场。20岁的新疆军区文工团创作员田歌为纪录片作曲。
葡萄园丰收
朱雀湖
1959年3月,可克达拉草原的万人垦荒会战热火朝天,不畏艰苦的军垦战士与各族儿女高唱革命歌曲,骑着马、坐着爬犁,浩浩荡荡割苇垦荒,展示出一幅多姿多彩的民族团结壮丽画卷。
“美丽的夜色多沉静,草原上只留下我的琴声……”由张加毅作词、田歌谱曲的《草原之夜》就在这样的场景下创作出来,成为纪录片《绿色的原野》的插曲。1959年,在新中国成立10周年庆典活动中,《绿色的原野》作为献礼片在北京首映,片中插曲《草原之夜》受到周总理的称赞。1990年,《草原之夜》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世界著名东方小夜曲”,成为世界文化瑰宝。
情感真挚细腻的《草原之夜》如一泓清泉,回荡在西北边陲每一个月朗风清的夜晚,更如一股奔腾的暖流,拨动着每一个歌者的心弦。它激励无数军垦战士来到这里建设边疆、保卫边疆。
曾在纪录片中出演的群众演员古丽娜尔·热合曼就伴随着这首歌长大,从影片中8个月大的婴儿到如今66岁的老人,她的生活和时代一样经历了巨变。“小时候和父母住地窝子和芦苇房,结婚后和丈夫在连队打土块建房子;孩子出生后,我们住在砖混结构的房子;如今,我住进了楼房,和儿孙生活在一起,有退休金,看病有保障。”古丽娜尔说,每当听到《草原之夜》的歌声在耳边响起,都觉得生活如此美好。
新疆创锦农牧业有限公司
音符跳动时代旋律
可克达拉是如何改变了模样?中国东方演艺集团与可克达拉市的艺术家们在2024年可克达拉市“草原之夜”文化旅游节上,用动人的歌声、曼妙的舞姿回答了它;总投资37亿元的60万吨玉米深加工项目在可克达拉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如火如荼的建设回答了它;馥郁的薰衣草用超过全国精油总产量98%的数据回答了它;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用安然愉悦的表情回答了它……
2015年4月12日,经国务院批复设立、兵团管理的第八座城市——可克达拉市挂牌成立,与四师实行“师市合一”管理体制,成为一座兵地融合、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的现代化新城。2018年10月,随着四师师部机关整体搬迁,可克达拉市走上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
建市以来,可克达拉市以绿色生态为发展理念,构建了充满活力的绿色发展、绿色生态、绿色产业、绿色生活体系,城市绿化覆盖率接近44%,“推窗见绿、出门入园”的绿化格局让这里的人们生活得无比惬意。
随着城市的发展,可克达拉市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从最初单一的农业种植到如今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可克达拉市已形成了多元化、现代化的产业体系,城北、城西两大产业园的兴起,吸引了众多企业入驻,为城市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可克达拉市生产总值从2015年的33.83亿元,提高到2023年的114.34亿元,增长238%;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06万元增加到4.73万元,连队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35万元增加到2.95万元,分别增长54.6%和118.5%。
从衣食住行到城市建设,从经济发展到文旅融合,从民族团结到文化积淀,从教育医疗到文明创建……可克达拉经历的何止“72变”,在《草原之夜》歌声回荡的65年间,可克达拉在变迁中成长、蜕变、升华,成为各族人民幸福的家园。(文/记者 王志华 图/记者 赖宇宁 张庆华)
可克达拉市俯瞰
可克达拉市夜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