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旧数字报
微信 朋友圈 微博

01版:要闻

02版:要闻

03版:要闻

04版:法治

05版:视觉

06版:国内国际

07版:要闻

08版:书画苑

返回 2024年01月10日

陈龙:扎根基层 做群众贴心人

伊犁日报汉文版      2024年01月10日     

图为陈龙帮助村民收玉米。    古丽孜依热·白赛克 摄

  □本报记者 韩莎莎 本报通讯员 赖雪婷

2012年10月,从部队复员的陈龙走进伊宁县公安局吐鲁番于孜派出所下吐鲁番于孜村警务室,开启了他的从警生涯。

  一晃十多年,还是那间警务室,不同的是,多了一个又一个“优秀警务室”的荣誉证书;在警务室的墙面上,挂着一面又一面村民送来的锦旗。

  警务室里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幅“吐鲁番于孜派出所下吐鲁番于孜村警务室警务图”,这是陈龙和同事们绘制出来的。陈龙指着墙面说:“我们对照地图把巷道名、村里的每户人家在相应位置上都标注出来了。”

  一条条巷道,一户户人家,清晰明白地呈现在地图上。2013年夏天,陈龙和同事花了近3个月时间走访下吐鲁番于孜村的每一户人家。起初大家并不理解陈龙的做法。但陈龙说:“村里的所有人家,我得做到心中有数。谁家有个急事儿,我能立刻找到他们。”

  “村里的800多户人家,全在上面呢!”陈龙笑着说。如今,这800户不仅在地图上,还在陈龙的心里。

  因为下吐鲁番于孜村少数民族居民多,为便于开展工作,陈龙便准备了笔记本,自学维吾尔语。“每天工作一结束就开始学,差不多一年半时间,基本上就能用维吾尔语跟大家交流了。”陈龙说。

  陈龙了解到村里人多地少,不少年轻人无事可做。于是,陈龙与村干部一起商量,从2018年开始在村里举办农民夜校大培训、青年大培训等技能培训,为年轻人谋取更多的生活出路。同时,他也借机开展普法宣传。

  “一开始,来参加培训的年轻人并不多。”陈龙说,“我们就在每个星期全体村民都会参加的‘国旗下的宣讲’活动上,找村民现身说法,鼓励年轻人学习技能。”慢慢地,培训班里的年轻面孔越来越多。年轻人有了出路,巷子的治安环境越来越好。

  “以前,我就在家附近打打零工,一年下来,没有稳定的收入。”2019年春天,下吐鲁番于孜村村民木拉提·夏克尔想出去找工作,又放心不下年迈的父母,心里很犯愁。一直在替他谋划的陈龙告诉他:“咱们村没有干果店,你想不想试试?”

  选店面、装修,陈龙都尽力帮忙。看到木拉提进货时手头紧,又以贺礼为名资助他500元钱。干果店生意兴旺,第一年就有了6万元的收入。如今,木拉提在县城又开了一家干果店,买了房,还做起了批发生意。

  “去年4月,我们搬新家了,新买的楼房,116平方米。”木拉提笑着告诉陈龙,“你不知道,搬家那天,两个孩子有多高兴。”

  陈龙处处为群众着想,和村民融为一体。他还总结出为民服务“八上门”工作制度,包括家庭发生矛盾上门、法律宣传上门、征求意见上门等。这些年,他荣立了个人三等功,被评为自治区便民服务先进个人、全疆优秀人民警察等。

  2022年5月,陈龙被提拔为派出所副所长,分管警务室基层基础工作,仍兼任这个村的警务室民警。他依旧时时出现在村民身边,做村民的“贴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