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版导航 |
各版导航
|
视觉导航
|
标题导航
|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
年 |
|
月 |
|
|
【院落里的伊犁记忆】一座院落里的四代传承
时间:2025年04月18日
来源:伊犁日报汉文版
这真是一座漂亮的院子!院子坐落于伊宁县曲鲁海乡赛依买里村曲鲁海大街78号。4月初的阳光温暖地洒在院子里的每个角落。院落一侧各色天竺葵在阳光下含蓄地开着,就像院子的女主人,她始终站在人群后侧,含蓄少言。但当你望向她,她一定会回你一个羞涩的笑容。 在院子另一侧的一角是一个凉台。前些日子,这个凉台迎来了一群从伊宁县墩麻扎镇学校来的孩子,孩子们热爱音乐、热爱都塔尔。“那天,爸爸和村里的都塔尔弹唱艺人坐在凉台上和孩子们交流,一起弹琴唱歌。”艾丽菲热·阿里木说。这幅场景让她深受感动,更让她想起年少时那一个个葡萄架下的午后时光。 “爸爸一直对都塔尔很感兴趣。小时候,我放学回家,常常看到爸爸邀请村里的都塔尔弹唱艺人来家里。他们坐在葡萄架下,一起弹唱,一起聊长辈们的故事,说说哪里有制作都塔尔的匠人,哪里有会唱木卡姆的艺人,谁的都塔尔弹得好,彼此之间切磋学习。”艾丽菲热回忆道。那时,她尚不知道父亲阿布都米吉提·阿布都瓦依这一举动的深层意义——对民间艺术都塔尔的传承。 阿布都米吉提之所以对都塔尔怀有深厚的感情,既有传承这一艺术的愿望,也在于他的爷爷。 爷爷当年是一位德高望重的民间艺人,会制作都塔尔,会弹唱一首首在伊犁大地流传甚广的民歌。在阿布都米吉提的记忆里,那时候,爷爷家总是充满了欢声笑语。艺人们围着爷爷,大家一首接一首地唱歌。村民们也爱到爷爷家听都塔尔悠扬的琴声,听生发于土地里的民歌,听爷爷即兴所说的充满智慧的笑话。 20世纪90年代末,爷爷去世了。那时候,阿布都米吉提已经随父亲搬离了爷爷家,居住在现今这座院落里。 爷爷去世后,艺人们相聚切磋技艺的场景也随之在村子里消失。这让阿布都米吉提感到深深的失落。他没从爷爷那里继承下来弹唱都塔尔的技艺,但弟弟会弹唱。他虽然不会弹唱,但他可以像爷爷那样,为艺人们切磋、传承都塔尔艺术提供平台。于是有一天,他对弟弟阿布都海比尔·阿布都瓦依说:“咱们邀请都塔尔艺人们来家里一起弹唱都塔尔,这样大家就会知道,爷爷的艺术没有在我们这一辈中断,我们家有人传承下来了。” 于是,20余年间,这座院落里迎来送往着一个个热爱都塔尔的民间艺人,葡萄架下的琴声始终悠扬不绝。 2024年秋天,在谷物丰收的季节,这座院落也传来了一个“金色的消息”。那天,乡干部走进院子,找到阿布都米吉提商量,想把他家院落打造成“曲鲁海乡琴音匠艺都塔尔文化大院”,为传承都塔尔艺术提供一个更好的平台。 “爸爸听到这个消息特别激动。他后来跟我说,这正是他多年的心愿,现在终于要实现了。”艾丽菲热说。 2025年2月,“曲鲁海乡琴音匠艺都塔尔文化大院”改造工程开始动工。两个月后,当记者走进这座院落时,看到的正是打造完成后的一座簇新漂亮的文化大院。 紧挨着凉台的,是由一条条缤纷的艾德莱斯绸搭成的凉棚。棚下墙壁上挂着一把把圆肚子长柄的都塔尔琴以及对都塔尔的介绍。据介绍,都塔尔这一乐器在伊犁传承已久。伊犁有一句俗语“没有都塔尔就没有宴席”,在婚礼庆典、节日等传统民间活动中,总少不了都塔尔的悠扬琴声。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塔尔承载着深厚的历史记忆,是一条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文化纽带。 就在我们采访时,村里的艺人们又赶到了院子。他们或正值青春,或人到中年,或已头发斑白。但当坐在院子当中,共同用手指拨响琴弦,唱起伊犁民歌《丰收歌》时,他们的脸上绽放出一样的神采——无比沉浸、无比自在。那是都塔尔的琴声赋予的,是艺术的滋养。 作为一名大学毕业回到家乡工作的年轻干部,作为一个见证父亲的心愿得以实现、家中院落焕然一新的女儿,艾丽菲热的心里也悄然萌发出一个愿望:“我想学习弹唱都塔尔,成为一名传承都塔尔艺术的女艺人。” “你把愿望告诉父亲了吗?”记者问她。 她笑着说:“告诉父亲了,父亲说他支持我!” 图①为艾丽菲热·阿里木回忆院子里的故事。 王志华 摄 图②为曲鲁海乡赛依买里村的都塔尔弹唱艺人与伊宁县墩麻扎镇学校的孩子们一起交流。 受访对象供图 图③为“曲鲁海乡琴音匠艺都塔尔文化大院”一角。 李剑 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