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宁县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王梅:葫芦上烙出烟火丹青
时间:2025年04月18日
来源:伊犁日报汉文版


本报伊宁讯(记者王志华)4月9日,在伊宁县曲鲁海乡“琴音匠艺”都塔尔文化大院,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王梅正在展示葫芦烙画技艺。几十个葫芦整齐排列,有的顶着俏皮的哪吒丸子头,有的飘着太乙真人的长须,还有盛放的牡丹在葫芦肚皮上摇曳生姿。
王梅是伊宁县麻扎乡吾尔它买里村村民,小时候经常看到妈妈和姥姥画鞋样、纳鞋底、做绣花鞋,由此喜欢上了绘画。虽然没有专业学过,但喜爱艺术的天性一直激励着她自学,并渐渐爱上了葫芦烙画艺术。20多年来,她坚持向书本学、向网络学、向专业老师请教。
“一开始画得也不好,后来在网上拜师,跟着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天津工艺美术大师边作芹学了一年,在烙画和掐丝珐琅技艺上有了精进。”王梅腼腆的笑容里透着谦和。去年底,她又在上海大学参加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新疆传统工艺传承与创新研修班的培训,为期一个月的学习,让她收获很大。
在老师的指导下,王梅将伊犁的美景、风土人情、民俗文化一一烙画在葫芦上,其作品《花开富贵》《葫芦烙画》《吉祥如意》《金玉满堂》《忠义乾坤》《鱼乐》《龙行天下》《伊犁山水》等多次入展并获奖。
2013年,王梅在县城开了一家水族馆,守店时总有很多空余时间,她就把心思都用在葫芦烙画上,一点点勾描烫烙,常常一画几个小时,忘了吃饭。
在现场,王梅俯身案前,手里的电烙铁像支魔法笔,在葫芦表面轻轻一点,褐色便如墨汁般晕染开来。“烙画制作过程可分为设计、构图、选材、拓稿、熨烙、修整、磨平、抛光、设色和装裱等工序,讲究‘意在笔先,落笔成型’。”王梅盯着葫芦上的花卉图案边烙边说,烙画必须要掌握手的轻重和温度,不同的温度能产生不同的色彩。
王梅说,烙画既融合了国画的勾、勒、点、染、擦、白描等手法,还能烙烫出丰富的层次和色调。而她更喜欢的掐丝珐琅工艺则更为复杂,是一种将景泰蓝工艺应用于葫芦表面的艺术形式,结合葫芦的自然形态和景泰蓝的华丽色彩,创造出独特的艺术效果。所有这些都需要极大的耐心和悟性,充满了时间与灵性的考验。
每画完一个葫芦,王梅都会在抖音、快手、微信等平台分享,慢慢看的人多了,客户就找上门来。
“年前一位客户预订了100个烙画小葫芦,我现在每天都要画到凌晨两三点。”王梅说,去年她被县里评为葫芦雕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来学习,她会尽可能地倾囊相授,把这门技艺传承下去。
图①为王梅在展示葫芦烙画技艺。
图②为王梅的葫芦烙画作品。
王志华 摄